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经典回顾 经典回顾
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的法国士兵的电影_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
tamoadmin 2024-07-23 人已围观
简介1.莫桑比克独立战争的冲突2.历史作业求助:民族解放运动史3.美国防空识别区离国土最远的距离是多少公里4.十九世纪到20世纪世界上发生过哪些重大的战争?5.为什么以前殖民国家不把殖民地直接变成国土?6.世界各国的国歌名称特种部队是为特种作战服务的部队,兼有特种侦察作战、城市游击战和反恐怖活动这三大任务。世界各国著名的特种部队有: 1、以色列“野小子007”:“野小子”一词属于古希伯莱语。意为“敢
1.莫桑比克独立战争的冲突
2.历史作业求助:民族解放运动史
3.美国防空识别区离国土最远的距离是多少公里
4.十九世纪到20世纪世界上发生过哪些重大的战争?
5.为什么以前殖民国家不把殖民地直接变成国土?
6.世界各国的国歌名称
特种部队是为特种作战服务的部队,兼有特种侦察作战、城市游击战和反恐怖活动这三大任务。世界各国著名的特种部队有: 1、以色列“野小子007”:“野小子”一词属于古希伯莱语。意为“敢于战斗、剽悍、强壮、敢冒险”。它的1000名成员大都来自伞兵旅,头戴各色贝雷帽,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在几次中东战争中神出鬼没,执行突袭任务。1973年10月第4次中东战争时,“野小子007”化装成埃军、突袭埃及领土,对苏伊士运河和埃及第3军团形成反包围。“野小子007”还多次进行反恐怖作战,在国际上名声显赫。 2、美国陆军特种部队:在二战期间临时组编,其主力是美国加拿大联合第一特殊任务部队。这支部队的任务是袭击敌人的据点,危险性很大。虽然它曾活跃于阿留申群岛、北非和欧洲战场,但是由于它的很多成员是罪犯或带有暴力倾向,因此这支部队在二战快要结束以前就解散了。战后不久,随着冷战的开始,美军决定创设永久性的特种部队。1952年6月,特种部队群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布拉格堡成立。负责游击、协防、反恐怖、心理战、特种侦察、直接作战及支援等任务。肯尼迪就任后非常重视特种部队的建设,并将绿色贝雷帽作为这支部队的制式军服,故又被称为“绿色贝雷帽”。在美国陆军中,绿色贝雷帽有单独的编制系统。1974年改编后的编制,由司令部、支援中队、通行及维修中队和若干个作战大队组成,其中作战大队是绿色贝雷帽部队的核心。大队下设大队部和若干个作战中队。作战中队又设中队部和若干个作战组。现共有5个大队,分别为负责太平洋与东亚地区的第1大队,负责加勒比海与西非地区的第3大队;负责新安亚与东北非地区的第5大队;负责中南美洲地区的第7大队和负责欧洲与地中海地区的第10大队。作战组是直接执行特种任务的部队,组长为上尉。每个组有12人,除了组长之外还有副组长,军衔为中尉。通常一个作战组的作战能力相当于50名普通队员。绿色贝雷帽成员都会2-3种语言。 3、美国海军特种部队海豹突击队(seal):是英文中的海(sea)、空(air)、陆(land)的缩写,全称是美国海军三栖部队。其核心海空陆渗透侦察组1962年在水下爆破组的基础上组建,主要执行侦察敌情和偷袭任务。曾参加了古巴、越南、格林纳达、巴拿马和海湾各战役。该部队由3支海军特种战斗群(其中一支是开发群)组成,东西海岸各部署了1个特种战斗群;两个特种战斗群又分别拥有特种战斗部队、3个海空陆渗透侦察组和一个海空陆运输组、3个或4个特种登陆部队。此外,作为预备役部队,美国海军还备有6个特种战斗群支队、3个特种战斗部队分遣队、6个海陆空渗透侦察组支队和两个海陆空运输组等。海豹突击队的任务包括侦察、协防、非常规战争、直接行动和反恐怖,在执行直接攻击任务时,海豹突击队通常用2人作战小组珠作战形式。小组由一名狙和和一名观察者组成,装备有口径0.5英寸的大口径狙击。 4、美国空军的特种部队:自1983年第23空军将分散的特种部队统一以来,现役士兵人数达9300多人。该部队以武装直升机部队为主,从越南战争时期开始活动。从60年代至80年代前半期,它逐渐拥有了在C-130战术战斗机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各种型号的固定翼主力机。 5、美国的三角洲部队 (delta force):1977年成立,其创建人贝克韦斯上校曾是绿色贝雷帽的军官,而三角洲部队最初对人员的选拔也在绿色贝雷帽中进行,但三角洲部队保持着惊人的淘汰率。他们主要执行的是反恐怖任务。为此,1982年成立了“人质救援队”。三角洲的总部设在斯托克艾德,编制约800人。 6、美国的陆军别动队黑色贝雷帽 (rangers):其前身是在二战中临时由步兵组成的突击部队,主要执行战场突袭任务。在诺曼底登陆时,美国陆军别动队以巨大的代价突破了德军的防线。当时美国陆军第29步兵师副师长科塔准将称赞道:“别动队,开路先锋!”现在这句话已经成为别动队的座右铭。别动队往往都是在战时临时组织的作战单位,编制和都并不固定。艾布拉姆斯就任美国陆军参谋长后,决定将美国陆军第75步兵团改为第75游骑兵团,成为美国陆军第一支常设别动部队。第75游骑兵团下辖3个营,共2300人,总部设在本宁堡。 7、法国国家宪兵队行动小组(elite paramilitary gendarmerie unite):成立于1974年3月。它是一支反恐怖性质的部队。该行动小组的武器装备是根据小组需要的特殊技术规格,由工业家特别制造的。该小组自成立以来于1976年成功地在吉布提营救了30多个被扣作人质的儿童,1980年成功地迫使科西嘉民族主义者投降,1994年,在法国马赛国际机场成功地击毙4名穆斯林劫机者,粉碎一起劫机。 8、法国陆军特种部队: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结束后,在法国陆军的两支精锐部队 (rep) (外籍空降团)中,第一REP被解散,第二REP被保留下来,成为法国陆军队。这支部队最主要的特点是它的成员来自80多个国家,是一个外籍部队,而且很多成员富有经验,他们部在俄罗斯等东欧国家的特种部队里服役。外籍空降团的主力是四个连队,都是专业性很强的战斗集团,分别为夜间突击队、山区突击队、水陆两栖连、狙击爆破连。90年代以后,前苏联富有经验的特种部队成员也加入到其中。 9、法国情报局第29行动局:其成员是从第二REP和其他陆海军的精锐部队中选拔出来的,专门对付恐怖活动。80年代以来,这支部队一直与阿拉伯社会的恐怖主义分子展开斗争。 10、英国陆军特别活动中队 (sas):1941年下半年创建,当时的创建者曾设想把这支部队作为游击性的空降部队,所以就取了这个名字。但在近60年时间里,这支部队很少作为特种“空降部队”来参加秘密的或特殊的战斗。该特种部队在二战期间的主要活动是扰乱德军后方,从事破坏活动以摧垮德军士气。战后,这支部队的主要任务在各个时代和各个时期都不尽相同。他们曾在马来西亚及其它地区从事反游击战;在北爱尔兰等地区打击恐怖活动以及为此收集情报;在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侦察敌情;对付毒品;海湾战争期间侦察敌情和搜寻“飞毛腿”导弹等。由于长期以来战功卓著,英国陆军特别活动中队已被作为战略性秘密作战部队。该中队由一个现役团(约700人)和两个预备团组成。共约有2000名士兵。 11、英国海军陆战队特别快艇中队 (sbs):该中队前身是二战期间根据当时的丘吉尔首相的指示在陆军和海军中创设的海上突击队。战后,为了作战时调动方便,将其裁减和重新编制后编入了海军陆战队。虽然现在只有六七百人,但却是以训练有素、反应快捷而著称的英国海军陆战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支部队一直以使用小型艇和潜水艇进行渗透为主,多次参加作战。 12、韩国的特战团:从80年代初起有七个旅现役兵力的编制,有3万名左右现役特种兵。 13、德国边防第9反恐怖大队:于1972年到1974年组建,在德内部称为“边防第9旅”,又名“边防第9大队”,简称“GSG9”。共有队员约350名,编成多个战斗组,它始终处于临战状态,在人员上、技术上及战术上已全部实现了现代化,战斗力极强,是一支世界闻名的老牌特种部队。甚至以色列也曾请求第9边防大队给予协助。这支部队除了在国内的行动获得充分授权外,也具备国际特警的外交豁免权,以保护德国在国外人员及资产的安全。 14、俄罗斯的“阿尔法”的突击队:是俄罗斯闻名的特种反恐怖突击队,有250人,隶属于联邦安全总局,其前身是成立于1974年7月的著名的“A”小组。突击队身怀绝技,骁勇善战,有时还敢违抗总统的命令。
莫桑比克独立战争的冲突
1,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简称WWI或WW1),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
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2,第二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英文: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
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3,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
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华战争(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则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
4,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指1950年6月爆发于朝鲜半岛的军事冲突,朝鲜战争原是朝鲜半岛上的北、南双方的民族内战,后美国、中国、苏联等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而成为了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爆发的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得到苏联默许,不宣而战进攻韩国,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爆发。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派遣联合国军支援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将韩军驱至釜山一隅,攻占了韩国90%的土地。
9月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希腊、土耳其、哥伦比亚、泰国、菲律宾、南非、
埃塞俄比亚)在仁川登陆,开始大规模反攻。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经过历次战役最终将战线稳定在38线一带。
5,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是以英美军队为主的联合部队在2003年3月20日对伊拉克发动的军事行动,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因为是海湾战争的延续,
又称为第二次海湾战争。到2010年8月美国战斗部队撤出伊拉克为止,历时7年多,美方最终没有找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反而找到萨达姆早已销毁的文件和人证。2011年12月18日,美军全部撤出。
历史作业求助:民族解放运动史
云雀III型直升机是非洲最常见的武装直升机之一,但其在莫桑比克的冲突中却很少出现。在战争爆发时,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只有7000人,这样小的军队是很难在常规战中战胜规模大的多的葡军。因此,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就开始争取莫桑比克人民的支持,以此来将葡萄牙推上谈判桌,最终实现莫桑比克的和平独立。尽管拥有一支规模较大的军队,葡萄牙却并没有掉以轻心。莫桑比克境内的葡萄牙军士兵数量从1964年的8000人一下上升到了1967年的24000人。在同一时间段内,葡萄牙征募的当地士兵数量也上升到了23000人。1969年,葡萄牙又在莫桑比克开始了对860名特种部队新兵的训练。
莫桑比克解放阵线的军事***为菲利普·萨缪尔·马盖亚,他领导的军队曾在阿尔及利亚接受过训练。其属下的游击队从苏联和中国得到了许多种武器,其中常见的有莫辛-纳甘、SKS 、AK47及苏制PPSh-41冲锋枪。常见的机枪有DP机枪、DShK和SG-43。游击队还拥有迫击炮、无后坐力炮、、高及SA-7式便携防空导弹。在战争接近结束时,游击队还从中国接收到了一批SA-7,但这些导弹却没能打下任何葡军战机。在整个战争中,葡萄牙只损失了一架战机,这架战机并非为游击队所击落,而是因为自己发射的一颗导弹提前爆炸而坠毁。
葡军的指挥官为安东尼奥·奥古斯托·桑托斯。由于葡萄牙的政策是只给本土军队配备现代化的武器,而给殖民地驻军只配备老式装备,因此在战争爆发时,葡军士兵手中只有二战时期的通讯设备与老式的毛瑟枪。随着战事的发展,葡萄牙很快地意识到自己的士兵需要更好的武器,因此便将殖民地驻军中的步兵制式由毛瑟为了HK G3与FN FAL,而伞兵制式也拥有了AR-10。葡萄牙驻军原先配备的重机枪为MG42,1968年之后被替换为了HK21。葡军的重武器包括了60毫米,81毫米和120毫米掷弹筒、榴弹炮与各种轻装甲车。
葡萄牙并没有在莫桑比克大量地使用直升机,但尽管如此,直升机在莫桑比克上空还是发挥得出色的。在葡军的各种飞机中,负责对地支援的有T6和菲亚特G.91,负责侦察的有Dornier Do 27。葡萄牙空军使用的运输机为Nord Noratlas和C-47。葡萄牙海军在战争中大量地使用了巡逻艇、登陆艇和充气艇。
许多葡军士兵都配备有FN FAL或HK G3。1964年,莫桑比克解放阵线与葡萄牙的谈判破裂,于是,爱德华·孟德兰于9月25日,在坦桑尼亚的总部命令部队进入莫桑比克北部展开游击战。莫桑比克解放阵线用了传统的游击战术:在敌人的巡逻路线上设伏,破坏敌铁路与通讯线路,打了就跑,并在敌援军赶来之前消失。游击队员们一般配备与全自动,在完成任务撤退时,他们充分地利用了雨季的优势。在天降大雨时,葡萄牙很难通过空中侦察来搜索游击队员,而葡陆军在泥泞的地面上也只能艰难地行进。而轻装上阵的游击队员却能撤退到丛林并消失在各部落中。而且,莫桑比克解放阵线的游击队员从小就生活在丛林中,他们可以很轻易地在丛林中找到食物,因此,游击队并不需要漫长的补给线。
莫桑比克解放阵线的第一次战斗是对柴柴市的袭击,在此之后,战事便在莫桑比克中部蔓延开来。在战争早期,游击队经常对葡萄牙的设施发动小型的排级袭击。游击队员经常以10人至15人的小队为作战单位而发起进攻。游击队实行这种战术,主要是为了将葡军打散。
游击队员们首先于11月给在莫桑比克北部作战的葡军造成了人员伤亡。在当地人民的帮助之下,游击队得以在北部战胜人数较少的葡军并向南推进。尽管活动范围得到了扩大,但游击队的大多数活动仍然为对机构的小规模破坏。当时游击队的通讯与补给都要依靠马拉维湖上的船只。
1965年,游击队得到了全莫桑比克的支持和大量的新兵,因此它的作战单位的规模也得到了扩大。游击队能够得到民众的支持,有一部分是因为它对逃到坦桑尼亚以躲避战事的莫桑比克人提供了大量的援助。与越南人对抗法军与美军的战术相似,游击队也大量使用了地雷来杀伤葡军士兵。
葡萄牙空军驻守非洲的一架F-84。F-84是1968年12月之前葡军用于空中支援的首选战机。游击队的作战单位最多达到了100人,而女性也开始被吸收进其中。在1966年10月10日(一说11日),菲利普·萨缪尔·马盖亚在视察完前线回到坦桑尼亚的途中被一名游击队员开枪杀死,人们普遍认为这名游击队员事实上为葡军士兵。
到了1967年,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已经控制了莫桑比克五分之一的土地和七分之一的人口。这时的游击队已经有了8000名士兵。随着越来越多的土地落入游击队之手和对补给的需求越来越高,孟德兰开始考虑向国外寻求援助。最后,游击队得到了苏联和中国援助的大口径机枪,防空,75毫米无后坐力炮与122毫米火箭炮。
1968年,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在葡军战机的持续轰炸下,成功地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游击队员们的士气。这也使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得以在联合国拥有更多的发言权。 为了赢得民心,葡萄牙兴建了加赫拉·巴萨大坝。但与建设初衷不同的是,它却成为了莫桑比克解放阵线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发动的越来越激烈的时候,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并赢得民众支持,葡萄牙开始对莫桑比克进行现代化建设。其中包括了修建铁路,公路,学校和医院。
1969年开工建造的加赫拉·巴萨大坝是这个的一部分。葡萄牙认为,这座大坝的修建将会向全世界展示葡萄牙对殖民地做出的贡献,还能同时使莫桑比克人民对殖民更有信心。为了确保大坝能够按期完工,葡萄牙专门从本土输送了3000名士兵及100多万枚地雷以守护它。
莫桑比克解放阵线也知道这座大坝的象征意义,因此它便开始了对大坝的破坏活动,意在迫使葡萄牙中止对大坝的建设。破坏活动一直持续了7年,但它们却未能对大坝本身造成任何伤害,仅有的战果只是几支开往大坝的运输车队。莫桑比克解放战线也在联合国对兴建大坝的表达了不满。恰巧在同时,联合国也收到了几份关于葡萄牙殖民地的负面性报告,因此在了解了情况后,国际社会撤走了为兴建大坝而给予葡萄牙的几乎全部资金援助。尽管如此,大坝还是在14年12月竣工了。虽然成功地修建了大坝,但其却没有使莫桑比克人信心大增,相反地,由于原先居住在水坝一带的大量居民被迫迁走,莫桑比克人对大坝的看法并不好。在大坝建成之前,赞比西河每年都会泛滥一次,给两岸的农田带来大量的沃土,但是大坝的竣工也使下游的农民再也无法享受河流泛滥带来的恩惠了。 1969年2月3日,爱德华·孟德兰在坦桑尼亚的办公室发生了爆炸,孟德兰本人被炸死。一些资料显示,葡萄牙秘密警察向孟德兰的办公室寄送了一本书,当孟德兰打开这本书时,书中藏有的便被引爆。而另一些资料却认为是一个不明身份的凶手将放到了孟德兰的椅子底下。最初的调查将矛头指向了两个莫桑比克解放阵线的军官。其中一个后来被处决,而另一个则在同年4月率队向葡军投降。
尽管人们对这次刺杀行动的细节仍然争论不休,但大多数历史学家与传记作家都认为葡萄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90年,葡萄牙秘密警察也承认对孟德兰的死负责。当时,由于无法判定凶手是谁,孟德兰的死不仅使莫桑比克解放阵线的高级将领之间起了极大的疑心,还造成了一场权力斗争,最终使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变成了一个左翼组织。 1969年,安东尼奥·奥古斯托·桑托斯被解职,取而代之的是10年3月正式上任的考扎·阿利亚加。与他的前任不同,阿利亚加用来打击游击队的部队中,大部分都是非洲本地人,而不是葡萄牙正规军。他这样分配兵力,有一部分是受到了越战美军最高长官威廉·威斯特摩兰的影响。
阿利亚加并不重视由非洲黑人组成的特种部队。到了12年,他也因此受到了军中其他高级将领的批评。这些人认为,阿利亚加应该大量地使用名为“弗雷查斯”(意为“箭”)的特种部队。“弗雷查斯”部队受葡萄牙秘密警察指挥,其成员为非洲各部落的黑人,他们的任务主要是搜索,侦察与恐怖活动。阿利亚加的副官认为,雇佣非洲黑人士兵的价格较低,并且当地居民对黑人的印象也较好。“弗雷查斯”部队在战争最末期首次登场,在这之后,阿利亚加就在康乃馨革命中被解职了。尽管如此,“弗雷查斯”部队却没有在战后撤离,它在葡萄牙撤军之后发生的莫桑比克内战中仍然有行动。
葡萄牙在莫桑比克独立战争和葡萄牙殖民战争中使用的黑人特种部队有:
特种部队:与“弗雷查斯”相似。
特种伞兵部队:由黑人志愿兵组成,接受过空降训练。
战地搜索特战队:擅长搜索的特种部队。
弗雷查斯:由本地人与游击队的叛变人员组成,他们擅长搜索,侦察与恐怖活动。有时他们会穿上缴获的游击队军服执行任务。如果俘虏了游击队员或缴获了他们的武器,这支部队的成员便会得到赏金。
10年开始,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加大了对葡军的打击,在城镇内搞恐怖活动成为了游击队的主要任务。游击队还更加大量地使用了地雷,有资料认为,在葡军承受的所有伤亡中,有三分之二是地雷造成的。游击队在战争中使用了多种反坦克地雷与人员杀伤地雷,他们甚至还使用了两栖地雷。对地雷的恐惧迅速在葡军中蔓延开来。葡军经常在遭到攻击后还不知道游击队在哪里,这再加上对地雷的恐惧,沉重地打击了葡军的士气。
为死去的葡萄牙士兵建立的纪念碑。10年6月10日,葡军发起了一次大规模反攻,目标为游击队军营与莫桑比克经常利用的莫坦边境。葡军共派出了35000名士兵,其中主要为伞兵,突击队,海军陆战队与海军炮兵,这些部队主要由黑人组成。
葡军轻型轰炸机,战斗直升机与地面部队之间配合得很成功。他们效仿越南的美军,在战场上大量地使用了直升机来投送兵力,而葡萄牙空军也对游击队的各军营进行了猛烈的轰炸。在空中轰炸之后是葡陆军对这些军营进行的猛烈炮击。在崎岖的路段,葡军在俘虏的游击队员的指引下使用了骑兵来推进。
葡萄牙发起攻击之时,莫桑比克的雨季正好来临,这就给葡军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葡萄牙士兵不仅装备差,而且陆军和空军之间的协调也很不好。葡陆军只能在没有空中支援的情况下在泥泞的地面上与游击队作战。葡军承受的伤亡渐渐地超过了游击队的伤亡。
葡军士兵巡逻在崎岖的路面上。葡军在报告中说游击队共有651人战死,1840人被俘,而葡军损失了132名士兵。阿利亚加将军声称,它的部队摧毁了61座游击队基地与165座军营,并在头两个月内缴获了40吨。尽管这次反攻比葡军在整个战争中发起的其他进攻都要成功,但人们还是认为这是一次失败的行动。
12年,葡军抛弃了它原先的战术,转而用了美英的搜索并摧毁式战术。11月9日,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在特特省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葡军进行了猛烈的报复。
12年12月16日,葡军士兵在一个名为威里亚姆的村庄进行了一场大。葡军士兵共了60-400名被认为是游击队支持者的村民。在被杀的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妇女和儿童。甚至还有调查报告声称,葡军士兵拿村民的人头当足球踢。这场直到13年7月才被一英国传教士和两名西班牙传教士发现。
13年开始,为了推翻葡萄牙对莫桑比克的殖民统治,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开始在各城镇中埋设地雷。为了赢得民心,它还在乡下建设了新的城镇,并允许逃离家乡的莫桑比克人前来居住。游击队在葡占区造成的恐惧,再加上威里亚姆大被揭露,使莫桑比克的情况变得更严重了。 1960年代末,葡萄牙***正式成立,其属下的“武装革命部门”与另一个左翼组织“革命旅”一起,针对葡发起了多次恐怖袭击,例如11年3月8日对坦科斯空军基地的袭击和10月对奥埃拉什北约指挥部的袭击。
这是反映葡萄牙在战争期间军费变化的柱形图,白色表示原先调拨的军费,红色表示因战争而增调的军费。葡萄牙殖民地战争共花去了葡萄牙44%的资金,这就使葡萄牙缺乏足够的资金去建设本土,并造成了公众要求以政治途径来解决殖民地问题。
葡萄牙人对的不满终于在14年4月25日爆发,葡军发动推翻了。许多葡萄牙殖民者在这之后都离开了莫桑比克,葡萄牙新的首脑也宣布要与莫桑比克解放阵线进行谈判。由葡萄牙资助的莫桑比克大选激发了游击队新一轮的进攻,葡军不得不放弃莫桑比克北部。在旧下台后,葡殖民军中的许多士兵都开始拒绝执行任务,他们整天留在军营内,而不是如往常一样出外巡逻。14年9月8日,葡萄牙与莫桑比克解放阵线签订了停战协议。15年6月25日是莫桑比克解放阵线成立13周年纪念日,就在同一天,莫桑比克正式宣布独立。
美国防空识别区离国土最远的距离是多少公里
(一)以美洲为中心的独立战争
1.背景:西欧国家大肆进行殖民掠夺,以、掠夺贩卖黑奴等方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并进行殖民统治。
2.主要:①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②1791~1804年海地革命(杜桑·卢维杜尔);③1815~1826年西属拉美独立战争(玻利瓦尔解放今天的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圣马丁解放了阿根廷、智利和秘鲁首府以后引退);④葡属巴西独立。
3.性质:反对殖民统治,美国独立战争还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4.特点:以独立战争的形式发生在最早被殖民的地区,运动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二)以亚洲革命风暴为代表的反殖民反封建斗争(19世纪中期)
1.背景: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实力进一步加强,对外殖民扩张加剧,殖民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要形式。殖民主义者与各国封建势力开始勾结,在殖民势力的压迫下,亚洲各国激化。
2.性质:具有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3.五次大起义:爪哇人民反荷起义;阿富汗人民反英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印度民族反英起义。
4.意义: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者和当地封建势力,表达了人民不畏,要求改革现状的决心和勇气。
5.特点:由农民或封建王公领导,大都带有宗教色彩。
(三)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19世纪末20世纪初)
1.亚洲的觉醒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加深了,亚洲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新高潮。
(2)重大:朝鲜人民反日斗争;中国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伊朗、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3)性质: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
(4)特点:民族资本主义兴起;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产生。在亚洲人民的斗争中,不仅包括下层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包括开明地主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这些运动在唤起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非洲人民反帝斗争
(1)背景:帝国主义瓜分非洲导致殖民地人民同帝国主义矛盾十分尖锐。
(2)斗争形式: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
(3)突出:埃及人民反英斗争、苏丹马赫迪反英起义(马赫迪领导进行“圣战”,斗争规模大,坚持近20年)、埃塞俄比亚人民抗意斗争(1895年,国王孟尼利克二世领导,1896年迫使意大利在和约上签字,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
3.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1)背景:①独立后经济上原有的大地产更加扩大;政治上普遍出现独裁局面。②英美等国加紧经济军事侵略,导致拉美经济处于停滞状态。③反帝反封建仍然是拉美人民的主要任务。
(2)墨西哥的民主革命:①1910年爆发革命,推翻迪亚斯的统治。②后来又推翻美帝支持下建立的,战胜国内外敌人。③1917年,制定新宪法,它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④这次革命既打击了国内封建势力,也打击了美帝的侵略气焰。
(四)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再度高涨(1919~1923年)
1.背景:(1)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一些亚非国家民族资本主义有较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增长。(2)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等国家成立无产阶级政党;印度、土耳其、埃及等国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党或组织得以建立发展。(3)一战后,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同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尖锐。
2.特点:民族运动呈现出多种类型和不同的发展道路。
3.突出:中国的五四运动、朝鲜的“三一”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资产阶级革命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五)亚非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20世纪30、40年代)
1.背景: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并发动局部战争,逐步把世界推向战争;一些大国实行纵容、绥靖、中立自保政策;共产国际七大提出反法西斯政策策略。
2.主要:中国、朝鲜人民的抗日斗争;埃塞俄比亚抗意民族解放斗争;西班牙内战是30年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一个典型。
3.特点:(1)中国1931年开始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由局部抗战发展为全国性的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民族,是世界现代史上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2)埃塞俄比亚1935~1836年抗意民族是非洲地区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它不畏、坚持抗敌的精神,给世界人民以宝贵的启迪。(3)西班牙1936~1939年的局部战争。它是由西班牙内战演变为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民族革命战争。它牵制了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活动,支持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4.结果:30年代的局部战争中,三国人民打击了国际法西斯侵略势力,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孤立无援的不利地位;由于一些大国的纵容、绥靖、中立自保,国际上未能形成反法西斯的统一力量去遏制法西斯国家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
(六)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
1.战后初期的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1)背景: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为战后初期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2)重大:印度尼西亚独立,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和独立,苏丹、突尼斯、摩洛哥和利比亚独立;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的斗争和阿尔及利亚民族;第一届亚非会议召开。
2.殖民体系崩溃
(1)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非洲大陆诞生了32个国家。其中1960年就有17个国家取得了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2)70年代:葡属非洲殖民地独立时期,15年莫桑比克、安哥拉等国人民赢得独立,结束了葡萄牙在非洲长达500年的殖民统治。
(3)80年代到90年代初:①是帝国主义在非洲殖民体系崩溃时期,其标志是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的独立。②90年代初,在南非举行的第一次各个种族都参加的全国大选,非洲人国民大会曼德拉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摆脱种族隔离制度的南非,揭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4)古巴革命使美国对古巴半个多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17年,巴美签订关于巴拿马运河的新约。据新条约,到1999年年底,运河区的主权和管辖权全部交还巴拿马。
3.第三世界的兴起
(1)兴起的标志:在南斯拉夫、印度、埃及***铁托、尼赫鲁和纳赛尔的推动下,1961年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它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2)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联合国的变化:①由于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加入联合国,联合国不再是一两个超级大国为所欲为的场所。②11年由于第三世界的努力,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建立。
(3)第三世界兴起的意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三世界的兴起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形成认识
(一)发展概况
1.发展阶段:兴起(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革命)→发展(亚洲革命风暴→亚非拉美民族民主运动→战后亚非独立运动的发展)→特殊阶段(三四十年代反法西斯民族解放运动)→胜利(二战后的民族解放斗争)。
2.地区变化:美洲→亚洲→亚非拉。
3.性质变化:反殖民侵略的独立战争→反殖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历程
1.17世纪到19世纪初的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革命
这一时期,反抗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以美国独立战争和拉美独立革命为代表。其中北美人民通过斗争赢得了胜利,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彻底打碎了西葡长达三个世纪的封建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新兴的国家,基本上奠定了今天拉丁美洲的国家格局;打击了西葡的封建腐朽势力,配合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基本上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但由于拉美各国资本主义因素薄弱,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十分软弱无力,半封建的大地产制根深蒂固,因此独立运动的领导权主要掌握在土生白人上层地主手中,新兴资产阶级分子只作为一般动力参加了斗争。独立革命后一般都从欧洲殖民贵族手中转移到土生白人上层地主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手中,革命自始至终没有触动旧殖民地的社会基础——大地产制。因此,独立后长时期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仍然受到落后的封建关系的严重束缚和阻碍;在经济上摆脱了葡、西殖民主义的束缚,却又陷入对欧洲和北美殖民主义的附属和依赖地位,因而革命的结果没有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拉丁美洲独立革命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2.19世纪初到19世纪70年代初的亚洲革命风暴
19世纪上半期,亚洲已有许多国家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印度等地;其他地区,如土耳其、伊朗和中国等国的领土和主权也相继遭到侵犯,逐步沦为半殖民地。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为了满足工业资产阶级对海外市场和原料的迫切需要,资本主义列强进一步加紧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使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空前激化。19世纪上半期,亚洲掀起了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这包括五次大的起义:爪哇人民反对荷兰殖民者的起义、阿富汗人民反对英国侵略军的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和印度民族起义。后三次起义把这次亚洲革命风暴推到了顶点。其中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是一次由封建王公领导的、以印度土兵为主要力量和广大人民踊跃参加的民族大起义。从总体来看,这些民族起义大多以失败告终。尽管各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起义均属旧式的民族解放运动,即领导起义的多为农民阶级或封建地主阶级,他们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没有先进思想指导,提不出改造社会的科学主张,不具备发展本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改造社会的目标。尽管有的起义规模大、时间长、地域广,对殖民主义打击也很沉重,但在外国资本主义和各国封建势力的联合镇压下,终究难以胜利。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进行,资本主义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产阶级为了扩大商品市场,掠夺原料和资本输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地区被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列强在侵略扩张的过程中加强了与各国封建势力的勾结,进一步加深了人民的苦难。帝国主义同被压迫民族的矛盾,封建势力同人民大众的矛盾空前尖锐,激起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高涨。同时这一时期亚非拉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相继出现和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和壮大。因此从民族解放运动的总体来看,摆脱了旧式民族解放运动的模式,呈现出反帝反封建民族民主运动的新特点。但由于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社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外来资本刺激下产生的新的经济因素或强或弱,阶级结构变化有大有小,因而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民族斗争水平高低不一,形式不尽相同,表现出历史的多样性。在亚洲,是一种新型的民族解放运动,其主流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列宁称之为“亚洲的觉醒”。同时也存在着处于次要地位的旧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如朝鲜的甲午农民战争和义兵运动、中国的义和团运动。亚洲觉醒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包括:①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对运动的领导,如印度的国大党、中国的同盟会等;②主要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③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纷纷建立本阶级的革命团体和政党,提出自己的斗争纲领,领导和联合各阶层进行更自觉、更明确和更有组织的斗争;④被压迫民族在争取独立的斗争中互相声援和支持。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致使革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在非洲,由于帝国主义对非洲的瓜分,使殖民地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一时期,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是非洲人民反殖民斗争的主要形式。埃及的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和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都是其中的突出。在拉丁美洲,独立后的各国普遍建立了共和国,但实际掌权的是大资产阶级。他们控制了后,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大地产制,而且更加扩大了。大地产制的存在,政治上普遍出现的独裁局面,以及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或军事侵略,都导致了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反帝反封建仍是拉丁美洲人民面临的艰巨任务。1910~1917年的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是这一时期拉丁美洲人民反帝斗争的一个突出。
4.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代
1917年十月革命后,民族解放运动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十月革命把西方无产阶级和东方被压迫民族连结成一条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统一战线。从此,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革命不再是旧的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变成了新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十月革命后,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潮。在这次高潮中,除中国***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外,土耳其凯末尔资产阶级革命、朝鲜“三一”反日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等是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比较突出的。1924年后,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西方工人运动转入低潮,而东方民族解放运动仍持续发展。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30年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又出现新的高潮,并且具有反法西斯侵略的性质。中国人民首先举起了东方反法西斯侵略的旗帜,朝鲜人民开展了抗日武装斗争,埃塞俄比亚则在非洲最早开展了反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十月革命后的这些民族解放运动,具有一些新的特点。首先,具有持续发展的特点。如上所述,从1918年至1939年,民族解放运动从未间断,持续高涨。其次,具有多样性,这首先表现在领导权上。亚非拉大多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但是中国、朝鲜、越南等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走上了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道路,这是世界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此外,还存在着一些过渡形式,如非洲一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由小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领导。还有一些国家如埃塞俄比亚的民族解放运动由爱国的封建王公领导。多样性还表现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形式和内容方面。在近代前期,以自发起义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为主要形式和内容。十月革命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在较多国家发展为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用武装斗争的形式,而在一些国家则表现为资产阶级群众运动、工人罢工、农民抗捐、学生罢课和士兵起义,有少数国家发展成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民族运动的结局也具有多样性。近代民族解放运动都以失败告终,十月革命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开始由失败走向胜利,建立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尽管有的国家还没有完全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剥削,但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民族独立。民族解放运动的多样性,统一在反对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同一目标之中,形成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基本历史进程。
5.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945年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大的可能性和更加现实的道路。战后,以民族民主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5年到50年代中期是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在亚洲和北非。其中最突出的成就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朝中人民抗美卫国战争的胜利,其次是印度的独立和埃及成立共和国。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为第二个阶段。民族解放运动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广泛展开。在这一时期非洲大陆诞生了32个新独立的国家,其中1960年就有17个国家取得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在拉美,1959年,古巴在卡斯特罗领导下举行起义,推翻了美帝支持的独裁,后于1961年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巴拿马人民掀起了要求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1999年底,巴拿马人民将运河区的主权和管辖权全部收回。在这一时期,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标志着亚非拉地区反帝反殖斗争更加自觉地联合起来,新兴国家开始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逐渐形成第三世界力量。1961年召开的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元首和首脑会议,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这是第三世界兴起和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标志。从70年代开始,是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一阶段,绝大多数亚非拉国家争得了民族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突出地反映在联合国的变化和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上。11年,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七十七国集团”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第三世界开始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三)第三世界的兴起
1.第三世界:泛指亚洲(日本除外)、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区原来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而后争得民族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总和。这一概念始于50年代,60~80年代为国际社认同。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绝大多数分布在赤道以南地区,所以,有时也称作“南方国家”。
2.第三世界具有共同的特征:①从历史上看,它们有着共同的遭遇,都曾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长期遭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奴役和掠夺,他们反对奴役、压迫,谋求解放和发展的要求也特别强烈。为了摆脱殖民统治,争取本国的独立和解放,进行了长期的斗争。②从面临的任务看,它们在取得政治独立,建立了民族独立国家之后,都面临着肃清殖民主义残余势力,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③从经济上看,当前绝大多数国家仍是不发达或欠发达,表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十分困苦,人均年收入低;劳动生产率低下,人口增长率高,负担沉重;在经济发展中缺乏资金和技术,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④从外交上看,它们都执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反对外来干涉和强权政治,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国际争端,不主张诉诸武力以和武力相威胁,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它们主张推进南北对话,发展南南合作,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它们是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主力军。
3.第三世界兴起有三大标志,即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兴起、七十七国集团建立。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4月,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召开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际会议。从亚非会议一开始,帝国主义就利用亚非国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千方百计进行破坏和阻挠,妄图使会议失败,但未得逞;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总理在大会的发言中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各国代表的赞扬,从而为会议成功奠定了基础;在大多数与会国的努力下,会议击败了某些西方国家妄图分裂、破坏会议的阴谋,消除了内部的分歧,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等。亚非会议的召开是第三世界兴起的第一个重要的标志。因为它是亚非国家历史上第一次发起和组织的国际会议,它标志着亚非人民的觉醒和团结,显示了亚非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作用。万隆会议确定的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对于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不结盟运动兴起于60年代,1961年在南斯拉夫、印度、埃及***铁托、尼赫鲁和纳赛尔的推动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60年代第三世界建立的国际经济组织“七十七国集团”,到80年代其成员国已增加到110多个。这个组织主要通过与发达国家在联合国进行谈判,来实现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为了同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作斗争,一些亚、非、拉原料出口国还联合建立了专门的国际经济组织。13年,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石油输出国组织以石油为武器,对那些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进行制裁,结果触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使西方经济陷入严重混乱。第三世界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四)东西方关系的嬗变及历史启示
16世纪以前,历史是分散的,东西方之间在各自的活动范围之内活动,保持着闭关自守状态。但随着新航路的发现和16世纪初具规模的世界市场的萌芽,世界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亚欧大陆东西方的交往活动开始变成经常性的了。随着历史以世界为一整体的发展,长期存在的东西方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平衡状态逐渐发生变化。东方最先进的国家如中国、日本、印度等国经济发展虽然也循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方向发展,但是速度缓慢,而西方国家商业资本主义由于具有种种有利条件,特别是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之后,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东西方之间平等的、互不依存关系的结束,已是指日可待了。
16~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正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这一时期的殖民主义乃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马克思指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这段论述精辟地概括了这一时期殖民主义对美洲、亚洲和非洲入侵的内容及其对原始积累的贡献。从中可以看到这一时期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最主要特点是“以最残酷的暴力手段为基础”的赤裸裸的劫掠。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殖民主义侵略并没有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带进东方世界,反而常常在东方维护并利用传统的落后的生产方式为自己谋利,甚至从外部移入比当地原有生产方式更落后的形式,如从非洲贩卖黑奴到美洲等。这一时期殖民侵略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后果是:开辟和加强了新旧大陆之间、亚欧大陆之间的经济、文化和人种的联系;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这一时期面对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东方世界的反映是形形的,总的来说是迟钝的。比如中国和日本的统治者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中日两国高度自给自足的经济,使对外贸易仅占其经济极小的比例,完全专注于国内经济生活;自成系统的具有绝对权威的儒家思想拒绝接受任何外国政治观念和新思想;自古以来高度发展的文明及其成就使统治集团对即将降临的殖民侵略灾难毫无思想准备。通过广州和长崎的贸易白银源源流入两国,世界市场尚未使中日受到任何社会结构性的震荡和影响,传统经济形态仍然完整地保存着。这一切使它们对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反应迟钝,毫无应变举动。
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尤其是工业革命后,开始了资本主义殖民制度的新时期,它使殖民政策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一时期殖民侵略的目的在于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自由贸易”成为其殖民侵略的重要手段,在“自由贸易”旗帜下,用廉价商品的重炮到处开辟市场,通过表面平等的买和卖两个环节,来剥削和掠夺东方殖民地。当然殖民者仍然不放弃使用暴力,例如19世纪殖民者频繁地使用武力向亚洲那些强大的封建帝国中国、日本、伊朗、印度进行侵略。在这一时期西方向东方的商品输出,对东方自然经济的瓦解起了推动作用,从而给东方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造成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面对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这一时期的东方世界作出了不同的反映,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抗击殖民主义的侵略,或进行反封建统治的起义,如19世纪中叶中国的太平天国起义、印度的民族起义、伊朗的巴布教徒起义等。另一方面是学习西方,实行近代化的改革,如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殖民掠夺的动机、方式和殖民政策较之以前各时期又有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帝国主义在全球掀起了瓜分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活动;另一方面资本输出成了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主要手段。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促使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出现了二重趋势:一是由于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基本目的是要保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落后农业国和原料产地的状态,不让民族工业发展成为自己的竞争者,因而这种对东方社会的发展,始终是一种阻遏的趋势,其结果,东方社会在摆脱帝国主义控制之前,一直处于经济停滞落后的状态。二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独立发展的趋势。这是对东方国家输出资本的必然结果。帝国主义输出资本到东方,必然会大大加速东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经常处于对抗性矛盾之中的二重趋势,是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双重作用的客观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兴起,东方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了。工人阶级发展壮大。这样东方国家的社会阶级结构和阶级力量的配置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一时期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东方国家的下层劳动人民继续进行了斗争,如中国的义和团运动、朝鲜的甲午农民战争等。但这些下层人民起义的结局说明,单纯的自发的农民起义已不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在东方占据历史舞台中心地位的已不可能是旧式的农动了。历史召唤东
十九世纪到20世纪世界上发生过哪些重大的战争?
美国防空识别区离国土最远的直接跨越了太平洋。
美国根据《联邦航空条例》,划设了4个防空识别区,即北美防空识别区、阿拉斯加防空识别区、关岛防空识别区和夏威夷防空识别区。其中关岛防空识别区距离美国最远。
防空识别区(英语:Air Defense Identification Zone,简称ADIZ),指的是一国基于空防需要,单方面所划定的空域。目的在于为军方及早发现、识别和实施空军拦截行动提供条件。二战后,随着空中作战力量的发展,特别是以高空高速为基本特征的二代战斗机的发展,各国传统的防空体系面临较大威胁。
如果还按照对方目标逼近本国领空才出动战机拦截,时间不充裕,根本无法保证成功拦截。于是在本国领空之外的公共空域(简称公空)划定防空识别区,就成了扩大预警空间、保证拦截时间的通行做法。
为什么以前殖民国家不把殖民地直接变成国土?
日俄战争1904-1905 意土战争1911-1912 巴尔干战争1912-1913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波苏战争1920 阿比西尼亚战争1935-1936 西班牙内战1936-1939 中日战争1937-1938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印度战争1946-1954 阿以战争1948,1956,1967,13 朝鲜战争1950-1953 阿尔及利亚战争1954-1962 越战1964-15 阿富汗战争19-1989 英阿战争1982 海湾战争1991 非洲角战争1991-1994 科索沃战争1992-2000
19世纪有克里米亚战争,印度兵变,意大利统一战争,普鲁士成为中欧强国的一系列战争,普法战争,美国土著的战争,祖鲁战争,英国在埃及的战争,美西战争,义和团,甲午战争,战争,中法战争
汗。。。。。。太多了,只能说出这些来
好吧,重要的一战二战,朝鲜战争,海湾战争,普法战争,战争,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只是中国的重要战争有1840年-1842年 战争
1841年5月 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51年 金田起义 太平天国建立
1853年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1856年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
1856-1860 第二次战争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83-1885年 中法战争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11年 黄花岗起义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护国运动开始
1917年 护法运动开始
1924年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1926年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3月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 湘赣边秋收起义
1927年底 广州起义
1932年 一.事变、十九陆军抗战十九陆军抗战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10月 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
1936年10月 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等地,长征结束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
1937年 八一三事变
1937年9月 凇沪会战
1937年 平型关大捷
1938年春 台儿庄战役
1940年 百团大战
1941年 皖南事变
1946年6月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开始
1947年6月 开始全国规模的反攻
1948年9月 辽沈战役开始
1948年11月 淮海战役开始
1948年11月 平津战役开始
1949年4月23日 解放南京,国民覆亡
1950.朝鲜战争
对越自卫反击战,和中印之战
世界各国的国歌名称
举个例子,美国有一亿人口,美国殖民了印度,印度有十亿人口,如果美国把印度变成自己的国土,那么印度人就变成了美国人,那一投票,妥妥的印度裔总统,所有的州长议会议员都是印度人,还有你美国人什么事
统治是需要成本的。
拿英属印度来说,印度独立的时候,英国从印度接回了十万公务员,甚至比当时英国本土的公务员都多。这些都是纯正的英国人,在英国出生、在英国受教育,只不过被派驻到海外领地而已。
都是“太君”,所以不能像对待二鬼子伪军一样随意抛弃。为了给这些人找位置,二战后英国不得不大搞国营企业,尽力创造岗位把这些人塞进去……
要统治,就少不了“吃皇粮的”。十万公务员还仅仅是印度殖民地而已,如果要将殖民地本土化,需要的公务员起码暴增几倍,甚至更多都有可能。
英国本土总共才多少人口?
退一步说,即使本土能提供这么多公务员,并且都很有责任心能把殖民地当本土来治理。
殖民地土著有没有政治权利(选举权、被选举权、成为公务员的权利)?白人和土著的混血有没有政治权利?在殖民地出生又在殖民地受教育的二代白人怎么算?
不给土著受教育的机会,不把土著当人,土著没有希望,一有外国势力挑拨就很容易起义试图推翻殖民者的统治——这方面可以看看当年英国和德国在非洲的斗法。
而给土著权利,就要面临土著在接受现代教育后民族觉醒的问题。土著或者他们不知道多少代人的后代,迟早会想起他们才是这片土地自古以来的主人,会要求外来者滚出去。
比如南非……
有没有曼德拉,最后的结果都是注定的。无非是流血或者不流血而已。
那么再退一步,像美国一样,把土著杀个干干净净,一张白纸好作画,是不是就没问题了,可以当成本土统治了呢?
可惜依然不行。
人一多,形形,山头也就出现了。这是避免不了的。
而殖民地最容易出现的一个山头就叫“本地派”。
山高皇帝远,关起门来做大王……野心家总是会冒出来的。
你仔细看看当年的“波士顿倾茶”,为什么是“倾”茶而不是“抢”茶呢?
因为干这事儿的是一帮走私贩。为了让殖民地人民继续吃他们的高价茶,才要把茶叶销毁以维持高价。
美国的独立战争,实际上是北美殖民地人民被一小撮走私犯和野心家裹挟着,勾结法国对抗英国本土的叛乱。
————总的来看————
将殖民地转化为本土几乎没有成功的案例。民族问题、空间隔阂、都会产生强大的离心力,在足够长的时间之后将其从本土分离出去。
日不落帝国的余晖,还有一些“英联邦”国家,和不属于“联合王国”但承认女王统治的“皇室自治领”,但显而易见,这些也就是嘴上喊喊女王万岁,借一点香火情,抱团取暖捞好处。真叫他们为本土做出无偿牺牲,是不可能的。
主要是主子国不想要殖民地的垃圾人,只要殖民地的。
不恰当的比喻是,就像劳务派遣,要榨取价值,但不想你进入带有的体制。
二等公民的地位都不能给殖民地,所以也不能把它当国土。另外,当国土的话,国家成本也增加了,例如国防。
并非所有殖民国家的殖民模式都是一模一样的。
最早开展殖民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都是天主教国家,他们展开殖民的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财富掠夺,二是传教,三是酬庸,所以最初由他们开辟的殖民地要么被直接封给功臣作领地(如哥伦布家族就曾获封西印度群岛,而且还世袭了一代),要么就地建立教区或独立性较强的总督区,直到19世纪初葡萄牙本土全部沦陷,才想到把巴西直接“领土化”,让葡萄牙国王直接在巴西坐殿,但葡萄牙人毕竟不适应完全陌生的“国土”,等到本土光复,就出现大多数王室成员迫不及待回本土,而王太子却在巴西搞起了独立的怪事,更有趣的是王太子做了巴西皇帝后又被推翻,居然还能回到葡萄牙养尊处优,他的女儿更是非富即贵。但二战后葡萄牙军也曾试图把非洲殖民地本土化,在安哥拉独立运动时期,葡萄牙殖民者就在后树立过一个大木牌,写着“这里就是葡萄牙”,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样的野蛮措施当然挡不住 历史 洪流。
荷兰和英国取的是“间接治理”模式,即在原本有较成熟治理模式的殖民地扶植亲殖民者的上层,自己只管理这些上层,这样只需要很小投入就能控制很大的殖民地,代价就是没办法将这样的殖民地本土化、领土化;在没有较成熟治理模式的殖民地建立带有商业治理模式的“公司”,如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哈德逊湾公司,荷兰的西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等。“公司”有别于殖民地,殖民者享有更多管辖权,但也有别于领土,“公司”领地居民不享有公民权和许多权利,不妨说,“公司”是另一个极端,即在殖民地让殖民者拥有和领土一样的管辖权,却无需付出让当地居民成为本国人的代价。
而法国自拿破仑时代就推行“小法兰西”模式,即在殖民地照搬法国的一整套体系、教育、,目的就是把殖民地领土化,把当地居民法国人化。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便殖民地独立,法国影响仍然无所不在,坏处是一旦殖民过程中出了问题,黑锅只能法国人自己背着。法属殖民地在殖民时代就有一些完全按照本土模式去治理,如阿尔及利亚,在殖民时代其实从来不被称作“殖民地”而是“法国领土”,因此戴高乐允许阿尔及利亚独立并从那里撤军才会引发如此轩然大波。今天法国的“海外大区”和“海外省”,至少从法理上也是试图将之领土化的,和本土的区别更多是欧盟层面,如法属圭亚那的居民能享受法国公民待遇,但不会被承认是欧盟公民。
最特殊的是比利时,他们在比属刚果和卢旺达实行的是最野蛮的殖民模式,即“只要地不要人”,把很多地方直接开辟为“国王私人领地”为所欲为,并且在自己国内宣扬那些地方就是比利时人的土地,比利时《丁丁历险记》初版时就有丁丁在比属刚果讲地理课,指着比属刚果地图教黑人学生说“这是比利时,这是比利时”,二战后作者埃尔热反省,让丁丁改教数学课了。
在回答这个问前,先举例子:秦始皇时代,派遣赵佗率50万大军征伐岭南百越地区,后来岭南地区就成了自古至今中国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有代表性的英国,强大到占领了广大印度地区,发现占领了就大陆,最终都没有成为其国土的一部分。
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差别,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中国古代农耕民族自部落制度开始就有共天下的概念,精英人物为集体,凭集体力量征服困难的概念非常明确。后羿射日为天下众生,大禹治水为黎民百姓。到夏商周时,大一统国家概念更加明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是讲王化的,只要纳入版图之中,空间上就视为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人与人关系上,都是天子治下的百姓,都是平等子民。西方人由游牧民族发展而来的,征服一地不是为了形成更大的集体,而是为了占有、掠夺、奴役,宣扬本民族优越性。大日耳曼人优越,盎格鲁人优越,优越民族就可任意处置奴役“劣等”民族。
中国自古至今,有着强大文化底蕴,吸收同化其他族群文化,最终又形成更大的群体,中华民族不是纯血统形成的,而是文化融合发展而来的集体。在古代的中国是没有族群概念的,只有文化概念,只有文化先进落后之分,入中华者为华,入夷狄者为夷,文化落后的民族都愿意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有着文化上的吸引力,自然而然融合发展成更大民族,发展成更大国家。西方民族,语音多样,信仰多样,文化冲突强烈,在中国根本就不存在的信仰宗教冲突,在西方就能引起强烈冲突。西方人占领一地,在文化上不是求同存异融合发展,而是要以一种文明去消灭另一种文明。文化上的不融合,就难以形成一个稳固的国家,在文化上不融合的殖民地是不会与宗主国融合发展成一个国家的。
西方国家真正强大起来由由工业革命进入资本主义开始的。资本的攫取利益性主导着国家属性。西方国家在资本的驱使下,广开疆土,掠夺原材料,倾销工业品,为了获取更多利润。殖民地的存在为资本谋利而服务的,不是为了解放落后民族而来的,宗主国与殖民地在根本利益上是冲突的,所以是很难结合成一个国家的。
传统的开疆拓土策略,是既享受其利益,又承担其责任。打到哪里就要建设到哪里,管理到哪里,需要付出巨大成本,有些地区甚至成本远高于收益。
而西方殖民和现代美国经济殖民方式,是把利益带走,烂摊子留给你自己。只剥削,不建设,更符合资产阶级利益。
殖民国家兴起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后逐渐形成的,路上的贸易之路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给封锁,所以贸易方式不得不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随着地理现的深入发展,受到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大部分西欧国家都认为东方国家遍地都是黄金,这就是当初的黄金热。
西方最先起来殖民的国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他们只要是到南美和非洲等国家进行殖民贸易,刚开始是商品输出,就是在殖民地里面,让人民给他们制作商品,然后拉去他们国家去买,这样就积累了资本;后期由于殖民者知道可以利用这些商品在殖民地买;然后积累资本全部运回自己的国家。
如果殖民国家把殖民地变成自己的本土的话,这样可能导致自己国家变得不存在,例如英国的国土面积是24万平方公里,但是英国在19世纪的时候,本土、殖民地面积已经达到了3200万平方公里,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但是英国到了二战以后还是让殖民地国家独立,就是因为各方面都比较复杂,一旦全部归入自己的国土面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澳大利亚就变成英国人;可能英国本土的地位就会下降,所以当时进行殖民统治都是为了资本,而且在殖民地是设置了总督,这些只能在人家殖民地开发,不能在人家地方说了算。
殖民地人民起来反抗,不愿意做殖民帝国的傀儡,不愿意受制他们的统治,所以殖民地国家纷纷起来独立。
殖民帝国主义都是压榨殖民地人民,他们是无法把殖民地变成自己的领土范围。
这么说吧 就跟现在的美团外卖骑手一样的 如果所有的骑手是美团自己的员工那在现有法律规定上面美团一天都活不下去,但是这样第三方外包就把美团跟外面骑手隔离了 一个环节扣一个环节 一单单拿提成 即省钱又不当责任,骑手都是无第三方签合同,想找美团打官司都不可能。
经济方面,政治方面 都不合适
先说经济方面,你要明白了他们为什么要那块地,西方列强去传播爱和正义?
图样图森破,列强去殖民地就是为了搞钱,多搞钱,搞更多钱
像你说的发现一块新大陆了然后上面人没能力抵抗,他宣布那是自己国土有什么经济作用?没有任何意义的,跟人家做生意才是列强们想要的
当然,不是像现代 社会 这样文明的谈判,握手,然后生意达成。
列强们的做法是武力抢占土地,拉黑奴去种地,没办法种地的就放牧,比如澳大利亚。等农牧业收获以后再以极低的价格收购运回国内卖给他们的贵族和老百姓们享用。
以前的加勒比海地区的气候很好,欧洲种不了的甘蔗,烟叶在热带地区种就很合适,你想想古巴的雪茄为什么那么出名?
类似的这种情况还有斯里兰卡的红茶,印尼种植咖啡,非洲和美洲的棉花等等,都是列强去武力占用人家土地,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种植自己需要的作物,当地没人的贩卖黑奴过去种,像印度似的人口多气候又好,直接被称为英国女王上的明珠。印度一个地方贡献的经济价值比其他国家十几个地方殖民地加一块儿还要多
其他国家也很快的意识到了问题所在。调整策略“抢钱”为跨国贸易,用贸易战剥削殖民地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动,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殖民地带回来的原材料生产出来的工业制成品欧洲人少根本吃穿不完,于是选择把生产出来的东西再运回去卖给殖民地的人,这样又能赚取一波利润
这时候人口多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人越多能买他产品的潜在客户也就越多,但是人多了怎么管理是个大问题
接着聊聊政治方面
如说给他们加入自己的国籍,殖民地那么多人,要不要给他们选举权?
很明显是不能这样操作的,到时候他们选举出来的领袖是非洲裔或者其他地方的人怎么办?欧洲人少公平选举显然是不占优势滴
于是从当地土著中选择一个或者多个亲西方列强势力的代理人就成了比较普遍的做法。
列强势力管理代理人,代理人管理殖民地的劳动者,成为一种比较稳定的政治生态
这样操作既不会影响列强掠夺殖民地的。也有利于倾销工业制成品,而且管理成本低,扶持傀儡当地人比较容易接受统治,比他们直接建立自己的难度低,管理效果更好。
说完权利再说待遇,你接纳殖民地的人们成为自己国家人,要不要给点,医疗教育,公共卫生。交通运输,水利电力。。。。。需要花钱建设的地方太多太多了,殖民者是来抢钱的啊,不是来建设 社会 主义的,怎么会舍得掏钱搞这些方面?
人民要,只能找傀儡伸手,闹罢工就镇压。压不住了殖民者才会出手干预,最后可能也就是沙几个办事不利的地方官平息一下民意。换个新的代理人继续做傀儡压榨农户
总之,殖民者要的只是他们的钱和,开始是直接抢夺,后来是通过贸易的方式剥削,没必要将对方领土变成自己国土
法国就是这样啊,法属波利尼西亚、法属圭亚那、凯尔盖朗岛都是法国的海外领土。
1、荷兰——《威廉颂》
被普遍认为是全球最古老的国歌,其旋律成于1568年,来源于法国一支军乐;歌词则成于1568年至1572年间,共有15节。《威廉颂》的歌词非常有特色,颇像中国的“藏头诗”,把15节歌词每节开头字母拼起来,便是威廉的全名。《威廉颂》成曲初期只在荷兰民间流传,直到1932年才被正式定为荷兰国歌。
2、中国——《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作词、聂耳作曲,来源于抗日战争。是**《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3、英国——《天佑女王》
也作《上帝保佑女王》(英语:God Se the Queen),男性君主在位时称为《天佑国王》(God?Sethe?King)是英国、英国的属地、海外领土和英联邦王国及其领地作为国歌或礼乐使用的颂歌。歌词和歌名随当朝君主的性别而有所改变:例如在男性国王在位时歌词中的“女王”改成“国王”,“她”改成“他”等。
4、法国——《莱茵河军团战歌》
1792年,革命士兵马赛一团高唱这首战歌进军巴黎,所以被叫做《马赛曲》,1795年被法国革命定为国歌。
5、美国——《星条旗》
歌词是一位名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的美国律师,在1814年英美战争(第二次北美独立战争)期间的巴尔的摩,透过战场上的硝烟看到星条旗经过英军炮轰后仍在要塞上空高高飘扬时感慨万分而即景写下的。歌词写出来后,在一名法官的建议下,配上了英国作曲家约翰·斯塔福德·史密斯(John Stafford Smith)创作的《To Anacreon in Heen》,从此流传开来,直到1931年被美国国会正式定为国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