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比分 实时比分

阿根廷军粮_阿根廷粮食自给率

tamoadmin 2024-06-29 人已围观

简介1.人类或将面临二战后最大粮食危机,各国都采取了哪些防范措施?2.国家为什么要更加注重粮食品质和质量安全3.三农观察第七篇:种子世界,有种就“有种”(中2)4.关于阿根廷的礼仪文化5.辩论赛我国农业耕地面积18亿亩耕地的红线应该不应该设置最近,世界上因为新冠疫情爆发而导致的危机愈演愈烈,从最初的医疗卫生,发展到了餐饮再到现在已经演变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甚至粮食领域也有许多国家开始限制粮食出口。比

1.人类或将面临二战后最大粮食危机,各国都采取了哪些防范措施?

2.国家为什么要更加注重粮食品质和质量安全

3.三农观察第七篇:种子世界,有种就“有种”(中2)

4.关于阿根廷的礼仪文化

5.辩论赛我国农业耕地面积18亿亩耕地的红线应该不应该设置

阿根廷军粮_阿根廷粮食自给率

最近,世界上因为新冠疫情爆发而导致的危机愈演愈烈,从最初的医疗卫生,发展到了餐饮再到现在已经演变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甚至粮食领域也有许多国家开始限制粮食出口。比如世界上著名的产粮大国越南和哈萨克斯坦都开始限制出口(但目前越南改口了,有可能改变限制粮食出口这一政策)。这俩国家虽然看上去发展的很一般,但是却是名副其实的产粮大国,其中越南是世界第9粮食大国,哈萨克斯坦则是名列第14位。

说实话,这些国家看上去似乎并不需要限制什么粮食出口。其中越南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了世界的第33位,哈萨克斯坦更是高达第12位,比很多欧美发达国家还高。外加上巨大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产出能力,这些国家看上去即便不限制出口也不可能发生粮食危机。

但是事实上,这些国家几乎都有过惨痛的饥荒经历,而且有的饥荒堪称?毁灭级?,那么为何产粮大国在没什么天灾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饥荒呢?其实这还真的有些门道。

上图_ 近代的农业生产旧照

世界肉库的肉都被谁吃了?

如果有人问,世界肉库这个名头哪个国家当得起?那么这个答案八成是阿根廷

说起阿根廷,除了足球和马岛海战,估计很少有人能记起这个国家还是世界著名的粮食出口国。阿根廷这个国家,土地非常肥沃,资源非常丰富,是世界第二大牛肉出口国和五大粮食出口国之一,世界肉库加世界粮仓当之无愧。但是在阿根廷,饥荒却始终伴随着这个国家,仿佛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一般,那么,这个世界肉库的肉究竟都被谁吃了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出口换钱了

阿根廷和许多南美以及非洲国家一样,当着?自由的殖民地?,整个国家都是原来欧洲和美国的原材料供应地之一,所以相当于国家被?功能化?。国家是一个原材料大工厂,工业附加值很低,所以贸易始终是赤字,政府债台高筑。因为核心商品是粮食和资源,买来的都是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所以利润全部流失到了国外,一旦农业产量稍微下降,立刻就会变成一场灾难。

上图_ 南美洲地图 阿根廷位于下部区域

由于阿根廷受到国际粮价的影响巨大,所以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时候,阿根廷产出的大量牛奶和牛肉全部都倒入了海里。国内出现了严重的饥荒。这里肯定有人说,为啥阿根廷官方不出手收购这些肉卖给穷人呢?

首先这里有两点,西方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和芝加哥学派的那一套理论都表示:?要想富裕,就得开放。?这个开放的重点就是金融开放,施行所谓的?休克疗法?。完全的私有化加上恐怖的一套组合通胀拳,经过这样的调整之后,整个国家变成市场经济,就收获了?灵丹妙药?。就可以起死回生了。

当然这套理论确实有两个正面的例子,比如智利和波兰,都是这套理论的成果。智利的皮诺切克曾经创造了?智利奇迹?持续经济增长了十几年,波兰在东欧剧变之后的休克疗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对于更多的国家来说,这套方案的后果就是两个字崩溃。

上图_ 阿根廷比索

阿根廷就是深受其害,由于受到资本市场的长期支配,阿根廷没有外汇管制;货币自由兑换,资本出入自由。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阿根廷的失业率居高不下,企业经常破产倒闭,老百姓买不起自己生产的食物,利润全部被外国公司卷走。

不仅如此,阿根廷为了救济穷人不得不降低肉制品的价格,还容易遭遇其他国家的反倾销攻击,阿根廷施行的?货币局制度?让阿根廷比索和美元挂钩,一个比索就得有一美元的外汇储备,导致阿根廷空有一大堆美元却花不出去。比如2001阿根廷经济危机之中,就是有国际炒家的身影。可以说,阿根廷的饥荒,不是肉荒,而是钱荒。

上图_ 越南1945年大饥荒

粮食安全才是真的安全

对于哈萨克斯坦,越南等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才是真的安全。比如说越南1945年大饥荒,根据历史学家统计居然造成了上百万人饿死。当时越南在罕见的水灾和旱灾的双重侵袭之下,粮食疯狂减产,外加上,直接造成了恐怖的死亡。虽然在历史上,越南从未有过这么大规模的饥荒。

再比如被誉为欧洲粮仓的乌克兰,在苏联时期也经常爆发饥荒,其主要原因自然是不是天灾,而是因为苏联剪刀差(注:指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的人祸,而在1930-1933年,哈萨克斯坦同样爆发了饥荒,原因和乌克兰如出一辙。这些产粮大户并非不能自给自足,而是因为遇到剥削被迫转移了粮食。在世界粮食安全的排名上,名列前茅的并非我们通常思考的产粮大国比如印尼等国,反而是新加坡和荷兰瑞士这些国家。

上图_ 1930年至1933年 哈萨克大饥荒

因为相比于一般的国家,新加坡等国具有更强的粮食输入能力,可以吸收周围印尼等国的过剩出口粮食,还可以利用便捷的航运转移世界其它国家的出口粮食。进而实现粮食的供给。但是对于大国而言,这种方式是不可复制的,毕竟像中国和印度这样的人口超级大国,全世界的粮食都输入进来也不一定能解决大灾后的粮食需求。因此这样的大国必须有自给自足的能力和充足的储备才行。

这里就不得不提,邻国朝鲜曾经经历过长期的?苦难行军?的粮食危机,其核心就在于封闭的进出口粮食贸易导致其无法得到国际粮食的有效供应。所以其国内的饥荒无法通过进口来弥补,这一点和阿根廷的?金融灾难?恰恰相反,过度封闭的国门导致即便有帮助也给不了。

上图_ 农业旧照

目前各粮食大国减少出口的举措,实际上不仅有历史依据,更有现实考量,毕竟真正决定他们手里粮食的往往不是国际上有多少张嘴要吃饭,而是国际上的?金主?们,又瞄准了哪块肥肉准备下手。2011年,世界第三大棕榈油生产国泰国遭遇了棕榈油短缺,其核心就是国际炒家狙击棕榈油,导致泰国政府对棕榈油限价,结果其它食用油厂商也趁机囤货,逼迫政府对食用油涨价,导致棕榈油出现了极大短缺。

所以说,食品安全表面上是食品问题,其实是金融问题,更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所在。

文:天光破云

参考资料:

1 《新自由主义与阿根廷经济危机》 程秋芬

2 《乌克兰的三次大饥荒》 闻一

3 《越南大饥荒1945》

4 《泰国棕榈油危机》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人类或将面临二战后最大粮食危机,各国都采取了哪些防范措施?

松嫩平原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人少地多、粮食总产高,所以商品粮高。粮食商品率是衡量提供商品粮数量的指标,其高低取决于粮食商品量的大小(即一个地区内的人地关系),东北地区粮食商品率高便是因为该地区地广人稀,人少地多。

松嫩平原是东北平原的最大组成部分,位于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脉及松辽分水岭之间的松辽盆地里的中部区域,主要由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

松嫩平原占黑龙江省面积1/3以上,其中耕地面积559万公顷。土壤肥沃,黑土、黑钙土占60%以上。盛产大豆、小麦、玉米、甜菜、亚麻、马铃薯等,是黑龙江省和国家的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占30%以上。

扩展资料:

世界粮食商品率较高的国家有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和法国等。中国因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水平不高,现粮食生产仍以自给性为主,粮食商品率普遍较低。

除东北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长江三角洲、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关中平原等15片商品粮基地的粮食商品率为20~35%外,大部省(区)内商品粮基地商品率多在10%以下(我国东北地区是全国商品率最高的地区,商品率高达60%以上)。

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2017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9亿亩。以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黄淮海地区以及汾河和渭河流域等优势区为重点,划定玉米生产功能区4.5亿亩(含小麦和玉米复种区1.5亿亩)。

百度百科—松嫩平原

百度百科—粮食商品率

国家为什么要更加注重粮食品质和质量安全

3月,自俄乌发生冲突发生以来,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发出警告称:人类或将面临“二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5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继续发出警告,人类或将面临“二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多达17亿人正暴露在粮食、能源和金融系统的破坏之下,导致贫困和饥饿问题的恶化。

粮食危

粮食乃民生之本,危机一旦出现,首当其冲的就是粮食进口国及贫困地区,继而导致全球物价飞涨、饥饿人数大幅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和人道主义危机将进一步加剧。

此外,经济全球一体化并没有给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更多的资源共享,相反,各粮食出口国为保证本国供应自给率的基础上还开启了扩大化自保模式

a、3月9日,乌克兰政府宣布禁止出口小麦、燕麦等主食农产品以及粟米、荞麦等;

b、3月12日,白俄罗斯将该国粮食出口禁令延长6个月,包括向欧亚经济联盟国家的出口;

c、3月14日,俄罗斯禁止该国6月30日前向欧亚经济联盟国家出口小麦、黑麦、大麦和玉米等谷物,今年8月31日前,暂停向出口白糖和原蔗糖;

d、匈牙利、阿根廷和土耳其正采取措施加强对当地产品的控制,而阿根廷是全球谷物主要出口国之一,土耳其则是面粉主要出口国;

e、摩尔多瓦从3月起暂时停止了小麦、玉米和糖的出口

f、4月17日,哈萨克斯坦表示至6月15日前限制该国小麦和面粉出口

g、5月13日,世界第二大小麦生产国——印度宣布为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禁止小麦出口

粮食

粮食出口国自保名单在不断增加,同样,作为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中国口粮充足,但其它作物占比却较低(主要包括大豆、玉米、小麦、稻谷四个品种),所以这就是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持续优化粮食供应结构的原因。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战略储备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之一,玉米第一,大豆第二,小麦也在前列,却在减少出口,同时还公布了促进农业生产的一些具体措施,包括增加全美范围内有资格获得“双季作物保险”县的数量;通过提高农作物种植效率的“精准农业”和其他技术援助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等。

欧盟也未雨绸缪、见机行事,采取行动加强其粮食安全,例如暂时允许农户在休耕的土地上种植作物,降低基于粮食作物的生物燃料的掺混比例并增加玉米、向日葵等作物的种植。爱尔兰更是启动了一项近1100万美元的计划,鼓励农户种植更多作物,如小麦、燕麦和大麦。

所以粮食危机,不只是个别国家的问题,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毒瘤,没有能独善其身的国家,只有一损俱损的代价,各国不管采取怎样的防范措施,限制出口或是扩大本国种植面积、提高生产技术、加大资金支持等,都是杯水车薪,因为世界是发展的,经济是流动的,命运是捆绑的,只有合作,才能共存,才能转危为机,最后才能共赢

收获

三农观察第七篇:种子世界,有种就“有种”(中2)

人民吃饱了国家才可能稳定。

试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安康市粮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蒋次禹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安全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我国是世界拥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日益增长,而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及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供给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因此,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立足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一、粮食安全的内涵

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1974年11月于罗马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粮食安全”问题。1983年4月,国际粮农组织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新概念。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都能买得到又能买起人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对粮食安全概念做出了第三次表述: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享受充足的粮食,过上健康、富有朝气的生活。从上可见,粮食安全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由数量安全到质量安全,由国家粮食安全到家庭粮食安全,由营养安全深化到可持续安全。20余年以来,这个概念一定处于调整之中,但是最基本的内容仍是保证全世界的人都有权利得到起码的营养。这种解释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是时候都能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包括要作到确保可供、获得、利用和稳定等方面都没有风险”。

(一)粮食安全含义

它包括三个含义:一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即不仅要供应足够的粮食,还要保证所供应的粮食安全、卫生,满足人们生存和健康的基本需要;二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与长期性,即保障粮食供应在任何时候都是充足、卫生的,满足人们的长期需要;三是保障人们的购买力,即人们不仅能够买得到而且买得起其生存和健康所需的基本食品。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合理的粮食储备、粮食生产按市场需求稳定发展、适量进出口粮食、解决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受充足的粮食。

(二)粮食安全衡量指标

衡量一个国家粮食安全与否,主要以粮食库存安全系数为主,在此基础上还应考虑粮食产量波动系数、粮食外贸依存系数、贫困人口的温饱状况等项指标。概括地说是5个“不低于”:(1)不低于95%的粮食自给率。国际上一般通用的标准是:一国自给率≥90%为可以接受的安全水平;一国自给率≥95%为基本上实现了自给。1996年我国政府发布的《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把我国的粮食自给率确定为95%以上。近些年,国际市场粮食贸易量大体为2300-2400亿公斤,我国的粮食自给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就会挤占2个百分点的世界粮食市场份额。(2)不低18%的粮食储备率。联合国粮农组织长期观察,年未粮食储备和商业库存占年度总消费量(简称库存消费比)17-18%定为粮食最低安全水平。(3)年人均占有量不低于400公斤。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看:人均占有粮食高于400公斤,粮食安全有保障,有时会出现结构性、地区性剩余;在350-400公斤之间,是紧平衡;低于350公斤,容易发生粮食危机。我国还把产区人均储粮3个月、销区人均储粮6个月作为各地区粮食安全的一个标准。(4)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16亿亩,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粮食需求的增长,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一人一亩,才能保障粮食生产面积。(5)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16.5亿亩。近几年粮食产量证明,仅管连续5年全国粮食增产增收,粮食产量基本保持在5000亿公斤水平,平均亩产达到320公斤。但产量增长受制约因素较多,单产再提高难度相对较难,播种面积必须保证在16亿亩左右,才能保障粮食的自给率。此外,低收入阶层粮食保障水平。满足和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食物需求,才能显著提高粮食安全水平,也是衡量粮食是否安全的指标内容。

(三)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特征

粮食作为特殊商品,具有5个特征:

1、粮食供给的价格性大,粮食需求的价格弹性小。粮食是特殊商品,与一般商品的供求规律不同。一般商品的需求规律是:价格上升、需求下降;价格下降、需求上升。但人们对粮食的消费需求则是刚性且基本稳定的,价格再变化,需求都是一个常量。从供给看,价格对粮食产出的影响很大,粮价高了,农民就会多种粮;价格低了,农民就会少种粮,收益是农民种粮的参照系数。粮食多了,价格就会下降,“谷贼伤农”,就会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粮食过少,价格就会上升,“米贵伤民”,则会加重居民和缺粮农民的经济承受力,另一方面又刺激农民种粮的兴趣,又导致价格下降的走势。这种规律决定了粮食既不能多,又不能少,而粮食生产的特点恰恰不是多就是少。

2、粮食生产的周期性和波动织,调控难度大。粮食生产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就是粮食价格变化带来的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带来生产的不确定性。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交织,加剧了粮食生产的波动性。粮食储备可以调剂丰歉余缺,但储备过多又会增加费用,储备过少又不足以抵御风险,是个两难选择。尤其是贫困地区,往往既缺粮,又缺钱,政府调控能力十分薄弱。粮食政策是系统工程,生产、流通、储备、补贴等要统筹考虑。

3、粮食问题具有“放大”效应。粮食是必须品,供需紧张,就可能引发大的波动,带来连锁反应。20世纪80年代未(1987年-1988年)和90年代初期(1993年-1995年)的两次严重的通货膨胀,都与粮食供给出问题、粮价大幅上涨有关,二者相互推波助澜,国家不得不进行收缩性的宏观调控。2003年“非典”期间,国内粮价引起波动,进入秋收时节,各地纷纷出现快速攀升迹象,中国粮价出现6年以来的首次上扬,平均涨幅达到20%左右。2006年随着国际粮食偏紧,价格再次波动上扬。迄今,粮食价格每年以10%的涨幅上涨,低粮价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4、粮食问题具有“羊群”效应。我国有3亿多农户,9亿多农民,生产的同构性强。居民消费也有从众心理,买涨不买落。生产也跟风,消费也跟风,一哄而上,一哄而下,要么增幅很大,要么减幅很大,导致粮食控制的难度大,成本高。

5、粮食政策具有“滞后”效应。粮食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农户经营规模小,调控具有滞后性。问题出来了,才研究政策,往往是“亡羊补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政策先后进行了五次调整。今年政策明年才能见效。因此,处理粮食问题要未雨绸缪,短期政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

二、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历朝历代政府都把粮食安全问题放在首位,视仓廪盈实为盛世景象。汉武帝时的“太仓之禀陈陈相因”曾被史家称颂。唐代诗人白居易《忆昔》中描写了“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也是一番美妙的景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靠政策、靠科技、靠投入,成功地解决了亿万人民温饱问题,实现了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用世界不足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近21%的人口的辉煌成就。2004年起,中央相继发出了五个中央一号文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支农措施。如取消农业“四税”(农业税、林特产品税、牧业税和屠宰税)政策,实行农业“四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政策,农业和农民得到“休养生息”,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每年减负约1250亿元;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财政综合补贴与财政专项补贴相结合,管理逐渐规范的农业政策补贴体系。2007年农民直接享受财政支农投入过700亿元,2008年达到1100亿元。实施并建立了农业和粮食生产投入增长机制。如实施对粮(油)大县奖励政策,对稻谷、小麦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大对粮食主产区转移支付力度等,这些政策和机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国粮食连续五年丰收,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亿公斤。种植面积、单产、总产量同步增长,粮食生产由恢复发展到稳定发展。同时,完善粮食省、市、县长负责制,强化各级政府在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方面的责任,完善并建立中央和地方储备粮及成品粮储备机制,粮食库存安全系数达20%以上,粮食总量基本实现自给,粮食安全基本得到保障。粮食安全水平仅次加拿大、法国、美国、澳大利亚四个国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然而,粮食是一个弱势产业,本身受生长周期、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制约,“靠天吃饭”的因素依然存在。从需求上看,我国今后二至三十年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和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趋势不可逆转,世界粮食偏紧,形势严峻,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必须保证自给;从生产上看,耕进减少,基本生产面积难以控制;科技落后,单产产量难以提高;经济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大幅度增产的可能性不大;从客观上看,一部分贫困和失业人口短期难以消除,大部分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经济发展工业转化用粮增加形成供需矛盾,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一)需求要素: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势态

就国内而言,这主要是因为以下五个不变的发展趋势决定的:一是全国人口总数量庞大,基数高,每年增长10‰短期内不会改变。我国现有人口13亿多,到2020年将预计达到16亿人口,每年口粮净增100亿斤。二是人口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趋势不会改变,到十一五末人口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0%以上。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商品粮每年增加100亿斤以上。三是居民生活结构进一步改善不会改变,消费食物的多样化优质化趋势将加剧食品的消费数量越来越大。四是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会改变,继续大规模退耕还林、还牧、还草、湿地保护,这必然需要增加退耕还林补助和食物供应。五是畜牧业作为发展的战略不会改变,由此对饲料用粮的需求将大幅度增长。据预测,到2010年饲料用粮需求总量达到1870亿公斤,占粮食总消费量36%,2020年将达到2355亿公斤,占总消费量41%。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对粮食和主要食物需求不断增长。毫无疑问,随着粮食和主要食物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越发沉重。综上所需,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89公斤,粮食总需求量达到5250亿公斤,到2020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95公斤,总需求量达到5725亿公斤。

从国际而言,全球粮食偏紧已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粮食分布不均,严重粮食短缺的国家有39个,其中24个在非洲,9个在亚洲,5个在拉丁美洲。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世界上长期食物营养不足人口有8.5亿多人,其中发展中国家8.2亿人,转型国家2500人,发达国家900万人,目前非洲大陆、西亚的大部分地区很多人都处在饥饿之中,而且世界的可耕土地越来越少,今后世界粮食供求矛盾仍将是令人关注的大问题。据测算,全球近10年来全球谷物消费需求增加2200亿公斤,年均增长1.1%;产量增加1000亿公斤,年均增长0.5%。目前,世界谷物库存消费比已接近30年来最低水平。随着能源紧缺、油价高位运行,能源与食品争粮矛盾日益突出,将进一步加剧全球粮食供求紧张。我国粮食虽然基本处于自给安全状态,自给率保持在85%以上,但品种结构供需矛盾仍然突出,稻谷、大豆存在一定产需缺口,每年需500亿公斤左右。也就是说,一方面国际粮食需求在不断增大,另一方面我国粮食安全仍靠一定的国际市场保障需求。我国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个别粮油品种供给不足的难度增大。中国加入WTO,粮食生产和市场也受到冲击和挑战。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人少地多,种植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无论数量、质量和价格,都有明显优势。我国受农业大国人口制约,规模化程度低,技术条件限制,短期内提高种植面积、降低生产成本可能性不大,降低流通环节费用开支也存在较大难度,价格下降空间小,进口逐年增多,生产和市场受到冲击和挑战。尤其是按 WTO农产品政策放开,国外优质低成本粮的涌入,供给能力增长,国内粮食将因成本高而缺乏竞争力,从而导致农民种粮收益下降,在利益驱动下,减少种植面积,粮食生产能力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二)供给因素:多种因素制约供给能力提高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自然资源缺陷:

1、耕地少,基本生产面积保障不足。在农业和粮食科技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之前,粮食的种植面积仍然是粮食总量不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目前我国的总耕地面积只有18.26亿亩,人均耕地只有1.38亩,仅占世界人均耕地40%,全国有600多个县的人均耕地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0.8亩警戒线,三分之一的省(区)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受干旱、陡坡、瘠薄、洪涝、盐碱等多种因素影响,质量相对较差的中低产田约占三分之二。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耕地占用还会继续加剧。我国耕地规模与国外一些国家简直无法相比:澳大利亚人均耕地120公顷、加拿大110公顷、美国57公顷、法国18公顷、阿根廷17公顷、俄罗斯14.5公顷。还不可忽视的是,土地沙化、土壤退化、“三废”污染等问题,近几年仍以几百万亩的数量减少,不断减缩的耕地面积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2、水资源短缺,干旱威胁严重。我国是世界上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约22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四分之一,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多亿立方米,而且分布极不平衡,水土资源不匹配。我国水资源多分布在南方,长江以北的地方一般都缺水,华北、黄淮海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总产量53%,商品粮占全国的66%,这些粮食主产区都严重缺水。同时,我国北方干旱严重,引起耕地沙漠化,耕地不断减少,水资源短缺。此外,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严重,不利气象因素较多,北方地区降水持续时间偏少,干旱化趋势严重。今后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旱涝灾害特别是干旱缺水状况是加重趋势,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将对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缺水和干旱成为粮食主产区生产和增产的制约因素。

3、水资源污染严重。据统计,全国有1200条河流中,有850条河流受到严重污染,利用污水灌溉农田,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也受到污染。环境和水资源污染降低了我国粮食农产品的质量,污染又加重了水资源短缺,造成生态脆弱,旱涝频发,影响粮食生产的增长,降低了粮食的有效供给能力。

(三)客观因素:贫困、失业及自然灾害频发。

1、退耕还林还草的推进,客观上加剧了粮食需求矛盾。根据林业部门的规划,2006年全国已实施退耕还林还草1467公顷,涉及数亿人口。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巨大工程,既缩减了粮食播种面积,又增加了粮食需求供给,许多山区农户所退山坡耕地原是口粮田且无他经济来源,需要以退耕还林补助粮当作口粮,2004年改补现金后,因粮价上涨,所补现金买不够所需的粮食,口粮出现了缺口。有的补助年限已到,但退耕后的经济林、生态林大部分还处于幼苗状态,停止补粮后,将影响退耕农户的生产和生活。特别是西部地区,粮源不足,运粮成本高。还必须考虑退耕后不反弹的成果巩固。

2、贫困和失业人口。全国有332个贫困县,3000万农村人口没有解决温饱,城市还有700多万的失业人口,解决这部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造成这部分人难以脱贫有多种客观因素,有的缺乏生存条件,有的是劳动力丧失,有的是身体残疾造成的社会弱势群体。按照粮食安全的概念,要保证人人有饭吃,这是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注意解决的问题。(1)贫困地区大部分存在粮食库存和储备严重不足。许多贫困县无县级储备。(2)地方政府调控能力薄弱。(3)市场发育不健全。难以满足群众起码的购粮需求。(4)粮价过高,交通不畅,运输困难,费用成本过大。据调查,贫困地区每公斤粮食运输费用比较发达地区在0.2元以上。(5)加工能力薄弱,主要靠有私人小作坊进行加工,从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保障粮食安全。

3、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较差,土地贫脊,旱灾、冰灾、雪灾、地震、洪灾时有发生。2007年2月湖南雪灾,涉及17个省区,造成大面积农作物和粮食的减产。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震灾严重有四个省市,国家动用中央储备粮30亿斤,解决受灾群众的生活问题。2009年春北方小麦主产区出现大面积旱灾,也给粮食生产带来一定影响。自然灾害的频发,客观上有不可抗拒的原因,但也暴露出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都是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

4、种粮比较效益低。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药、农用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人工成本上升,农民种粮成本大幅增加,农业比较效益下降。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特别是主产区一半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紧缺,粮食生产出现“副业化”趋势。一些地方倡导“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种植黄姜、烤烟、魔芋、油料、棉花、中药材、桑、果树等经济作物。据农业部门以西部贫困地区统计,2005年水稻、小麦和玉米上涨幅度达17--19%,2006年—2008年仍以6--10%幅度增长,农民每亩种粮实际受益320元—390元。而种植经济作物则受益大都在500—1000元,有的甚至更多。农村劳动力由2002年日平均20元,到2008年40元左右。进城务工和种经济作物相比,种粮效益明显偏低,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促使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

三、建立并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对策

面对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隐患和风险,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就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经济发展趋势以及粮食安全的特征,建立有效地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一)稳定基本农田,保障生产基地。

耕地是粮源之基,保证足够的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应该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采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确保全国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基本农田保有量不低于15.6亿亩。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强对非建设占用耕地的管理,切实遏制耕地过快减少的势头。不断优化耕地利用结构,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布局,加大土地整理复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要继续建设现代化商品粮基地,形成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提高农业生产供水保证率;严格控制河流污染,引导农户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大力提高使用有机肥料、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减少对耕地和水资源的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保护和改善粮食产地环境。

(二)健全市场体系,保障有效供给。

发挥粮食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能够高效、灵活、低成本地保证粮食供应。要尽快建立以国家粮食批发市场为龙头,区域批发市场为骨干,众多的分布全国城乡的集贸市场为基础,粮食期货流通为先导的完整的粮食市场体系。着力解决品种结构性矛盾,区域性粮食供需矛盾,活跃粮食市场,确保有效供给。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加快改善落后地区粮食物流通道,改造和建设产销区流入流出大型跨区域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实现物流配送。要规范市场体系,严格市场准入和管理;建立市场信用制度,强化行业协会和民间组织的行业自我管理和维护市场秩序的作用。严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严格产品质量检疫检验制度,严格整治假冒伪劣非法交易行为,严格实行产品无污染包装和标签制,切实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督检查。

(三)完善储备体系,增强宏观调控。

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制度,是国际上通用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中国历朝历代、世界各国政府都有储备。储备制度是国家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平抑粮食市场波动、实施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和有效手段。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必须健全和完善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政府储备和企业商品最低库存以及家庭储粮相结合。中央战略专项储备主要用于确保全国性的粮食明显供不应求、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的需要。地方储备主要用于解决区域性供求失衡、突发性事件的需要和居民口粮应急需求。同时,所有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企业必须承担粮油最低库存义务,保证必要的合理库存。要优化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尤其是主销区和西部缺粮地区和贫困地区及自然灾害多发区,更应加强和充实中央和地方及企业储备。此外,还应加强大中城市、灾害地区的成品粮油储备,做好粮油市场的应急供应保障,切实增强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

(四)建立政策体系,提高政策保障。

我国的粮食问题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有全面持久的国家政策支持。一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政策,下大力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稳步提高耕地基础能力和产出能力。狠抓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农业供水灌溉改造,推进低产农田整治,土地复垦,提高农田利用,建设稳定、高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规范化农田。同时,要加强农业气象监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投入。二是完善粮食直补和奖励政策。进一步完善粮食直补、农资专项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中央对粮油主产省县区的奖励政策,积极扶持种粮大户和专业户发展粮食生产。三是产业化支持政策。要构筑以粮食为中心的产业化加工、储运设施建设扶持力度,对粮油批发市场、仓储设施、物流配送等提供政策资金支持,提供政策保障。

(五)创新科技体系,提高增产途径。

科学技术是实现粮食增产的重要因素和长期因素。我国的农业科技总体上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对调整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改造优化产业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强大。因此,建立和创新科技支撑体系,对于农产品的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十分重要。当前要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进农业关键技术研究,力争粮食单产有大的突破,到2010年全国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到每亩325公斤左右,到2020年提高到350公斤左右。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强化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科研攻关,实施新品种选育、粮食丰产等科技工程,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提高生物育种的研发能力和扩繁能力。同时,要建立农业和粮食的良种体系、安全储备体系、精深加工开发转化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等是保障粮食增产、质量提升的重要措施。

(六)发展非粮资源,开辟补粮渠道。

非粮食品是对粮食食物的一种有效补充和供给,也是丰富人们生活,合理调节调剂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食物食品多样化的有效渠道。既减少节约了粮食,又丰富了人们健康生活。一是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调整产品结构,逐步扩大优质高效饲料作物种植,发展节粮型草食畜禽。如发展人工草场、高产饲料草地草场、桔杆养畜、桔杆菌种植等扩大养殖业的饲料来源,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和使用率。二是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我国现有七大支流1200多条河流湖泊,数以万计的水库及池塘,充分利用淡水资源,积极推广生态、健康水产养殖。发展稻田和庭院水产养殖,合理开发低洼盐碱地水产养殖,扩大淡水养殖面积。同时要加强水产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三是促进油料作物生产。在优先保证口粮作物生产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大豆、油菜籽、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提高油料品种和品质。四是大力发展木本粮油产业。合理利用山区高寒地带土地资源,发展木本粮油产量,建设一批名、特、优、新木本粮油基地。如核桃、板栗、油橄榄、魔芋、水稻旱栽等粮油食品品种,增加木本粮油食物食品供给,开辟粮食品种供给渠道。

关于阿根廷的礼仪文化

? 三、美国种子种业侧记

1、美国大豆的“救星”

有一个广泛传播的中国与美国的大豆故事:

美国向中国偷师学艺。美国如何偷走我们的大豆的?远在十八世纪末,美国大陆上第一次有了大豆的种苗,但是并没有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认为大豆远比不上其他农作物的经济效益高。一直到1929年,一名叫做莫尔斯的专家踏上了中国大地,收集了大量大豆样本,许多中国农民在没有警惕心的情况下,把栽种技术无条件地传授给了莫尔斯。这名专家在中国花费了三年时间,收集了超过四千多份样本。

1931年,莫尔斯返回了美国,中国几乎所有有价值的大豆品种都被他带回了美国。彼时中国正是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人民温饱都非常困难,完全没有料到大豆的种子和技术都已被美国人窃取。在莫尔斯的大力推广下,1933年美国大豆总产量就已赶上日本。1914年美国种植面积仅仅六百万英亩,28年后的1942年,已经超过了一千万英亩。到1943年,美国大豆产量已经占据全球市场的六成以上,中国的份额被美国占据许多。

1954年,孢囊线虫病使美国大豆产业遭受毁灭性打击,科学家们从3000多份种质资源中“翻箱倒柜”,最终找到了20世纪初美国传教士从中国收集的地方品种北京小黑豆,帮助美国大豆复苏。当时,这份来自中国的种质资源,已在美国存放了47年。

1956年,一场罕见的虫灾席卷美国,大豆中出现了寄生虫,那一年的大豆产量几乎为零,给当地大豆带来了灭顶之灾。危急关头,美国科学家在中国野生大豆中,找到了抗病基因,成功渡过了危机。从此美国大豆中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虫子。

半个世纪后的2000年,美国孟山都公司组团到中国考察。临别前,中方送给对方一粒野生大豆种子,孟山都公司如获至宝。回去后,立刻用最尖端的技术,检测出高产和抗病基因,紧接着,孟山都公司通过转基因技术复制出这种大豆,并在全球101个国家和地区,抢注了项专利,连给他提供研究基种的中国也得交专利费。如今,美国成了全球大豆霸主,中国的大豆产业则几乎全军覆没,1995年之前,中国手握全球90%以上的野生大豆品种,并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如今我国大豆90%依赖进口。

百年积累下来,美国已拥有2万份大豆材料,成为全球大豆种质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

中国海关总署2021年1月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累计进口大豆10032.82万吨,同比增幅11.7%,首次超过1亿吨。预计2021年还要再进口1亿吨。主要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进口。另一方面,国际大豆价格目前已涨至约13.65美元/蒲式耳(约合1.62元人民币/斤),较2020年3月上涨66%,创下6年半以来的最高水平。

2019年,中国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其核心是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单位产量。中国只有18亿亩耕地,一种作物种得多,势必倾轧其他作物的产量。如果单位产量不能提升,那么耕地“内卷”的争地现象会愈演愈烈。大豆单位产量相对低,2020年大豆播种面积增加了825万亩,达到1.48亿亩,大豆产量392亿斤(约0.2亿吨)。据测算,如果要实现大豆自给,至少还要7亿亩耕地种大豆,大豆与其他作物争地矛盾又十分突出!

2020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的播种面积分别是4.51亿亩、3.51亿亩、6.19亿亩。水稻、小麦的自给率能保持在100%,玉米自给率超95%,2020年玉米产量2.61亿吨,进口约1500万吨。

2、美国种业变形记

美国是世界种业第一大国,同时也是世界农业第一大国。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生产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高,玉米、小麦、大豆等种植产业集中度高,农产品产量、贸易量均居世界第一,这与其拥有全球领先的现代化种业密不可分。据统计,美国农作物种子市场价值高达158亿元,为世界第一,约占世界种子市场价值的35%。在世界排名前十位的种业公司中,美国企业占到六七家。

美国种业辉煌业绩的历史,其实不超过百年。从普通农户自留种子到出现跨国集团,美国种业经历了深刻的变化与转型。直到十九世纪末,美国农民和其他在土里刨食的全球同行一样,都要从上一年的作物中留出种子,农民们也从没听说过种业公司这种新事物。到二十世纪初,情况发生了改变,研究人员开发出高产杂交玉米品种。

1915年,美国开始流行种了认证计划,商业种子市场的作用日渐扩大。

1930年,美国私营部门在杂交玉米种子商业市场中的作用显著增强。

1944年,美国在玉米种子市场的销售额已超过7000万美元,玉米种子成为美国种子行业的核心业务。

1965年,美国有超过95%的玉米地都种上了杂交种子。

1970年,随着美国《植物保护法》的颁布,美国种业进入了现代产业时代。通过保护植物新品种专利权等方式,极大的激发了私营公司进入种子市场的热情,开启了美国种业公司的大兼并时代。

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多家美国种子公司已经跻身全球种业前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生物技术的发展帮助企业提升了研发能力,持续推动美国种业扩张。一些企业通过并购获得知识产权,规避了高额的专利费;另外一些企业则基于生物技术和遗传学相关研究的应用,朝着“生命科学”综合体方向发展。美国孟山都、诺华和艾格福等公司都是通过类似战略行为获得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美国种业面貌的改变完全是大型跨国公司进军种业的结果,无论是不断扩大市场、显著提升销量,还是充裕的研发资金,都为美国种业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其巅峰时期,美国涉及种子业的企业有800多家,其中种子公司500多家,除了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陶氏等跨国公司,还有从事专业化经营的小公司或者家庭企业,以及种子包衣、加工机械等关联产业企业200多家。几位跨国公司在美国的种子市场份额高达75%,占据另外25%市场的中小企业,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几十巨大投资或者进行技术合作,其在世界种业市场的业务仍在不断扩大。

3、美国种业发展启示

一花一世界。植物的基因都蕴藏在种子当中,种质资源是携带遗传信息的载体,具有实际或潜在利用价值。种质资源是农业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资源。

纵向看,历次产业飞跃都有种质资源的身影;水稻和小麦矮杆基因的发现和利用,引发了第一次绿色革命;野生稻资源则促成了我国杂交稻育成和推广,带来了第二次绿色革命。

横向看,当今全球市场,谁占有种质资源,就具备了种业乃至农业竞争的主动权。美国先锋公司拥有世界最大的玉米种质资源库,培育出的优质玉米品种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荷兰瑞克斯旺公司利用抗蚜虫种质资源选育的抗蚜生菜品种,占据了欧洲市场份额的70%。

中国是世界作物起源中心之一,土地辽阔,地形复杂,物种资源丰富,加之数千年农耕文明,以及囯人对农业的精耕细作,都一直走在时代前列。据统计,全世界主要栽培作物有一半以上在中国都有栽培。现代育种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基因流失”,它们一旦消失,是很难重新创造的,种质资源保护的战略意义就在于保护保存这种多样性。

刘帅

2021年8月17日于长沙

辩论赛我国农业耕地面积18亿亩耕地的红线应该不应该设置

阿根廷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Argentine),简称阿根廷。是拉丁美洲南部一个美丽、富饶的国家。面积276万平方公里。人口3150万。白种人占97%.几乎全是欧洲移民的后裔。主要宗教天主教、教徒占全国人口的94%.宪法规定,正副总统必须是天主教徒。西班牙语为国语。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货币阿廷比索Argentin Peso.

阿根廷具有发展经济巨大潜力。它是世界上谷物、肉类和羊毛的主要输出国,故称为“世界粮仓和冷藏库”。牧场和草原占全国土地的50%.加工制造业很发达。能源已接近自给自足。

阿根廷是拉丁美洲最富有的国家之一。1987年国内生产总值795.5亿美元,当年的人均收入为2540美元,粮食、肉类出口均居世界前列,在拉丁美洲国家中,仅次于巴西及墨西哥,为拉丁美洲第三经济大国。

阿根廷政府实行总统制。总统由人民选举,任期4年。国会分参众两院。1972年2月19日与我国建交。

阿根廷的商务礼俗,必须穿保守式样的西装。若在餐厅吃晚餐,也要穿西装,结好领带,一副绅士模样。即使你是外地来的观光客,也绝不例外。

外国人经常以服装取人,如果衣履不整,他们就认为你这个为并不正派,服装就是他们据以做“人物评价”的基准。因此,到公司或机关访问,或到客商家做客,你都必须西装革履,整整齐齐才行。穿灰色西装去访问对方,印象一定会被大打折扣,不能不慎。

阿根廷人久别相见,男人互相拥抱,女人则握住对方双手并亲面颊。送礼不要送衬衫、领带之类贴身用的物品,阿根廷人喜欢别人夸奖他们的孩子、家里的陈设和他们的菜。避免谈论有争议的宗教、政治问题。可以谈谈体育,特别是足球以及当地的公园。

在阿根廷乘火车,你若在特等厢或头等厢脱下上衣,打算轻松一下,随车的车长会马上向你提出警告。据载,当年贝隆当政的时代,他曾经喊出一个口号:“脱下上衣,以更轻松的心情努力工作”。据说,不但效果全无,还引起了反感。保持体面,重视礼节——在这方面,阿根廷人的习惯,已经根深蒂固。

在阿根廷,拜访绝对有必要事先约会。阿国商界流行以握手为礼,交换名片频繁。一般而言,谈生意的态度仍以保守谨慎,予人印象较佳。阿根廷许多商人会说英语,此外,意大利语和德语也是常用“外语”。椐当地人说,二次大战时,在一德国军舰被围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外拉普拉他河口,全舰官兵后来弃舰登岸,成为阿国德裔商界中的一股力量。

阿根廷人在饮食上习惯吃欧式西菜,以吃牛、羊和猪肉为主,尤以烤全牲为其传统的食品。阿根廷商人喜欢邀请你至家中做客,餐桌上免不了阿国正宗牛肉。到阿根廷人家里做客,可给女主人送上一束鲜花或一些糖果。翌日勿忘谴人送花给主人致意。阿国人对其“牛仔”文化亦感骄傲,不免称赞两句。注意一点,晚餐到晚上9-10点钟才开始,餐前会有尾酒会,也得到7-8点钟才会开始。对大多数阿根人来说,有一个习俗语十分有趣。这就是阿根人在过元旦时都习惯要在江河里洗一次澡,称之为“新年浴”,这是新年的一项重要活动。人们把一篮又一篮的鲜花撒在江河的水面上,然而后大家跳进这落英缤纷的“花海”中,用花搓全身。据说,这样可以洗掉污垢和霉气,换得吉祥和富贵。

商务活动,5-11月最宜往访。圣诞节与复活节前后两周不宜。1-3月为阿根廷“暑假”度假期。各大城市饮水安全。海关免税香烟800支或雪茄50支,或烟草半磅、酒4瓶。无货币管制。阿根廷禁止邮寄没有洗干净的旧针织品。

阿 根 廷 概 况

国名:阿根廷共和国(Republic of Argentina, Republica Argentina)

国名由来:西班牙语中,阿根廷与拉普拉塔两词意义相同,均为“白银”。1527年,班牙探险家塞瓦斯蒂安·卡沃托率领一支远征队到达南美大陆后,从一个宽阔的河口溯流而上,深入到内地。探险家们发现当地印第安人佩带着很多银制的饰物,以为当地盛产白银,便将这条河命名为拉普拉塔河,把这一地区称为拉普拉塔区。西班牙殖民统治者后来又将拉普拉塔区改为省。1916年7月9日,拉普拉塔省宣布独立,并将国名正式定为阿根廷。阿根廷一词源于拉丁文,不仅是指具体意义上的白银,同时寓意“货币”、“财富”。这块广袤的土地上虽不产白银,但有着肥沃的土壤,丰茂的草原,良好的气候,这使阿根廷成了“世界的粮仓和肉库”,财富滚滚而来。因此,把这个国家称之为“阿根廷”,真是再恰如其分不过了。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5:3。自上而下由浅蓝、白、浅蓝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白色长方形中间是一轮“五月的太阳”。太阳本体酷似一张人脸,是阿根廷发行的第一枚硬币的图案,沿太阳本体圆周等距离分布着32根弯直相间的光芒线。浅蓝色象征正义,白色象征信念、纯洁、正直和高尚;“五月的太阳”象征自由和黎明。

每年6月20日为国旗日—— 1810年,阿根廷爆发了著名的五月革命,推翻了西班牙总督,开始了伟大的独立战争。为了鼓舞士气,指引部队作战,领导独立战争的贝尔格拉诺将军亲自设计并指导制作了一面浅蓝色和白色相间的旗帜。这两种颜色分别象征着纯洁和虔诚。1916年9月9日,阿根廷共和国宣布成立时,升起的就是这面旗帜。从此,它被正式确定为阿根廷国旗。

国徽:为椭圆形。椭圆面上蓝下白,为国旗色,上端有一轮“五月的太阳”,寓意同国旗。椭圆形中有两只紧握着的手,象征团结;手中握有“自由之竿”,象征权利、法令、尊严和主权;竿顶为红色的“自由之帽”。椭圆形图案由绿色的月桂树叶环绕,绿色象征忠诚和友谊,月桂树叶象征胜利和光荣。

国树:赛波树

国花:灿若红霞的赛波花。赛波树属木本豆荚科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南美地区。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拉普拉塔地区的印第安人不断奋起反抗。传说,在一次战斗中,一位印第安部落酋长不幸阵亡,她的女儿阿娜依挺身而出,指挥战斗,与西班牙殖民者浴血死战,最后她也被俘。西班牙殖民者将阿娜依绑在一棵赛波树上,要用火烧死她。阿娜依在熊熊的大火中慷慨就义。此时,花期未到的树上突然盛开出满枝累串的、如火如血的红花。1942年,阿根廷通过一项法令,正式确定赛波花为阿根廷的国花。

阿根廷乌斯怀亚市的火地岛国家公园。阿根廷火地岛首府乌斯怀亚是世界最南端的城市,被称为“世界尽头”。乌斯怀亚在印第安语中是“观赏落日的海湾”之意。

国鸟: 棕灶鸟

独立日: 7月9日(1816年)

国庆日: 5月25日(1910)

马岛战争老战士日:4月2日(1982年)

国家政要:总统内斯托尔·基什内尔(Nestor Kirchner),2003年5月任职。

自然地理:面积278万平方公里,为拉美第二大国,仅次于巴西。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东濒大西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西同智利接壤,北界玻利维亚、巴拉圭,东北部与巴西和乌拉圭为邻。地势由西向东逐渐低平。西部是以脉绵延起伏、巍峨壮丽安第斯山为主体的山地,约占全国面积的30%;东部和中部的潘帕斯草原是著名的农牧区;北部主要是格兰查科平原,多沼泽、森林;南部是巴塔哥尼亚高原。主要山脉有奥霍斯·德萨拉多山、梅希卡纳山,海拔69米的阿空加瓜山,为南美洲万峰之冠。巴拉那河全长4700公里,为南美第二大河。主要湖泊有奇基塔湖、阿根廷湖和别德马湖。北部属热带气候,中部属亚热带气候,南部为温带气候。著名的乌马瓦卡峡谷,曾是古老的印加文化传到阿根廷的通道,被称为“印加之路”。阿根廷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炭、铁和银等。

景观壮丽的伊瓜苏大瀑布

人口:3780多万。主要民族是欧洲人和印第安人,其中白种人占97%,多属意大利和西班牙后裔。混血种人,印第安人及其他人种占3%。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居民87%信奉天主教,其余的信奉基督教新教及其他宗教。

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 是拉美最繁华的都市之一,西班牙语意为“好空气”。该市位于拉普拉塔河西岸,风景秀美,气候宜人,有“南美巴黎”之称。市内以街心公园、广场和纪念碑众多而著名。城市建筑多受欧洲文化影响,至今还保留有几个世纪前的西班牙和意大利风格的古代建筑。有人口278万(2001年),包括近郊19个区的大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共1383万人(2001年)。

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24个行政单位。由22个省、1个地区(火地岛行政区)和联邦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组成。各省名称如下:布宜诺斯艾利斯、圣菲、科尔多瓦、门多萨、图库曼、恩特雷里奥斯、查科、科连特斯、萨尔塔、圣地亚哥德埃斯特罗、米西奥内斯、圣胡安、胡胡伊、里奥内格罗、福莫萨、丘布特、圣路易斯、内乌肯、拉潘帕、卡塔马卡、拉里奥哈和圣克鲁斯。

身着北部传统服装的舞蹈

简史: 16世纪前居住着印第安人。1535年西班牙在拉普拉塔建立殖民据点。1776年西班牙设立以布宜诺斯艾利斯为首府的拉普拉塔总督区。1810年5月25 日布宜诺斯艾利斯人民掀起反对西班牙统治的“五月革命”,成立了第一个政府委员会。1812年起,阿根廷人民在民族英雄圣马丁的领导下,开展了反对西班牙殖民军的大规模武装斗争,终于在1816年7月9日宣告独立。1853年制定第一部宪法,建立了联邦共和国,乌尔基萨当选为第一任总统。1862年巴托洛梅·米特雷担任总统,结束了独立后长期的分裂和。自20世纪30年代起出现军人与文人交替执政的局面。1983年,阿方辛民选政府上台,恢复宪制,大力推进民主化进程。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和英国因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归属问题,爆发了马岛战争,同年6月14日,英军击败了阿军,继续占领马岛。

政治:1853年制定第一部全国统一宪法。1994年8月22日,宪法经第四次修改后实施。修改后的宪法规定,阿根廷为联邦制国家,实行代议制民主,内阁是政府执行机构。总统、副总统由普选产生,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执掌国家最高行政权,任期四年,可连选连任一次;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宪法还规定设内阁总理一职。总理、部长和总统府各国务秘书均由总统任命。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国会分参、众两院,拥有联邦立法权,参、众议员均由直选产生,可连选连任。

通篇看来各种自我矛盾和机械思维。

你的例举都建立在我国当前的粮食产量和耕地面积上,反而进一步增加我的论据,而问题的关键是,整体较低水平的农业生产在开放耕地红线后是否还能维系粮食安全。

请时刻注意上述讨论基础,发展的看问题,不要歪题用现有模式讨论耕地开放后的局面。鉴于有很多重复的话,我就不逐条对应了。

1.国际粮价降低与丰产和需求不足有关,我国目前的进口量占粮食贸易量不到1/5,并未动摇贸易局面。进口量扩大呢?

2.问题的核心是一旦我国开放耕地红线(不要高估各地节操),急剧减少的耕地保证不了往年的产量导致进口需求猛增,你找谁买?

我之前说过,你的5亿吨贸易量主要是用于饲料、榨油和工业用途的作物,主粮分量并不多,肉也是如此,而上年的进口量是九千万吨,不是你臆想的以为已经很多的五千万吨,这是目前的情况,就按你的数据,缺口3%就已经这样了,10%呢?更多呢?

你找谁买?就靠走私?

3.不要太迷信供求关系,市场上确实这么讲,但供应需求不是现实需求,市场并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按你的说法,肉制品的价格取决于供求关系,当越来越多人吃不起肉禽蛋的时候付出的是营养不良的代价,并且短时间内不会解决。(再次强调,请注意讨论基础,不要拿现在讨论耕地减少的局面)

4.相关资料关键字都能搜到,我没义务没时间给你找大量资料做表格科普。

5.例举大蒜和盐是说明恐慌性抢购的必然性,50的方便面是不得不买,但人们甘愿在至少一个粮食生产周期内一直购买高价粮么?这个局面必然会发生屯粮风潮。你也说了越是灾害越是会流通不畅,在这种局面稳定下来之前乱象已生,甚至在本来就欠发达需要外部输血的地区造成饿死人的事件。

6.再次强调,粮食不是普通商品,是属于最基础的刚性需求,普通商品跌涨不能相提并论。粮食缺口一旦扩大就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了,而是上升为政治问题。到时不仅面临涨价问题,还将面临政治妥协。

7.粮食出口大国是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阿根廷等,越南等国份额相对太少,大米主要就是东亚南亚和东南亚产出的。注意问题基础,当中国都开始急缺粮的时候,那些出口国确实会提供一部分,但必然竞相抬价。

8.可笑!国内社会分工被你扯成小农经济了?国内又不会掣肘我,国际呢?真以为国与国之间讲的是友善互助?外汇储备的相当大一部分是购买了各种债券保值,现金流没你想的那么多。

9.你以为春秋时期的生产力会留下足够两国消耗的余粮?那种时代缺粮就是死,谁卖给你?

10.粮食的生产周期很长,一般是半年,但要稳定局势至少要一年。耕地剧减后导致的粮食危机即便靠外购能补充一部分,但谁能养你半年?这时候再去扒房种地要比耕地减少前需求的土地还要大,这是补偿性扩地,来来回回瞎折腾?

11.农民之所以种粮积极性不高,主要是收入太低,虽然国家收粮价不断抬高,但远远不足,再翻个几倍我也没话说。就这种局面,那些私人粮商还嫌国家抬价让他们收购成本变高了。抬高粮价是应该的,一方面使得国内粮价高以免粮食外流增加国内供应压力,另一方面宁愿实惠给农民免得被国际粮价弄破产(参考大豆贸易),而不是等到将来被迫把实惠给外国粮商。当耕地进一步减少导致粮食需求不足时,你宁愿到国际上买高价粮,为什么现在不干脆把实惠给农民?

现有的城镇土地利用率很饱和么?规划合理么?真的很缺土地么?那些商人在耕地上盖的是什么?高科技产业园还是商品房?这种开发有实际意义么?为了这些就要平白的承担巨大的风险?

其它的懒得反驳了。

通篇可以概括:

1.机械的看待事物,典型的线性思维,而实际上事物都是发展的、联系的,由某种事物导致另一种不直接相关的事物变化的情况多不胜数。

2.过于迷信市场经济和市场调节,各种大大小小的经济危机硬伤被你忽视,对纷争不断的国际贸易想法天真。

3.将粮食视为普通商品,没有意识到这种最刚需物资的命脉属性。普通商品可以寄托他人,命脉物资要自己掌握。

4.对社会现实和社会心理学认知不足,典型的纸上谈兵。

5.产业和就业认知不足。

我再次逐条反驳

1.“国际粮价降低与丰产和需求不足有关,我国目前的进口量占粮食贸易量不到1/5,并未动摇贸易局面。进口量扩大呢?”------

既然你已经承认了2015年我国粮食进口量扩大5.5%,国际粮价还暴跌的事实,说明了我国进口量扩大并不与国际粮价上涨呈正相关(我国国疯狂进口,粮价不但不涨价还暴跌)

2.“问题的核心是一旦我国开放耕地红线(不要高估各地节操),急剧减少的耕地保证不了往年的产量导致进口需求猛增,你找谁买?”--------

既然你已经承认了“国际粮价降低与丰产和需求不足有关”,那么丰产的国家自然会把多余的粮食卖给我国,不然2015年粮食大量进口我国找谁买?事实说明国际上买粮食是很容易的,2015年国际粮食价格暴跌便是明证

“我之前说过,你的5亿吨贸易量主要是用于饲料、榨油和工业用途的作物,主粮分量并不多,肉也是如此,而上年的进口量是九千万吨,不是你臆想的以为已经很多的五千万吨,这是目前的情况,就按你的数据,缺口3%就已经这样了,10%呢?更多呢?”-------

您不能混淆了大豆与主粮的数据,我给你个最新数据参考,我国2014年进口谷物(主粮)1951万吨,链接,这是缺口4%(2012年是3%)的情况,如果是包括非粮食的大豆,则是9000万吨没错,然而您认真看我之前的数据里自给率约90%才是包括大豆的数据(因为最近几年大豆疯狂进口,可能几年前的数据10%(五千万吨)较老一些了,目前对外依赖率是0.9/6=15%,不包括大豆的对外依赖率是0.2/5=4%),既然按照您的标准目前已经是15%了,比10%更多了,结果呢,我们进口这么多粮食国际粮价反而暴跌(近乎腰斩)

3.“不要太迷信供求关系,市场上确实这么讲,但供应需求不是现实需求,市场并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按你的说法,肉制品的价格取决于供求关系,当越来越多人吃不起肉禽蛋的时候付出的是营养不良的代价,并且短时间内不会解决。(再次强调,请注意讨论基础,不要拿现在讨论耕地减少的局面)”-------

不吃或者减少肉禽蛋奶的需求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多大的伤害。印度人至今肉类消费极少,不妨碍其民族繁衍至今并且日益昌盛。印度人多素食,固然有其文化风俗习惯因素,但是收入低才是根本原因。印度的上层社会以及移民到欧美的印度人肉类摄入量远高于一般印度人就是典型的证明。中国人的肉类需求的大量增加也不过是十多年的事情,改革开放前,普通人家一年难尝肉味是很常见的事情。这也是收入变化后在饮食上表现出来的巨大差异。一种需求如果受收入变化影响很大,我们就说这种需求很有弹性,而不能称之为刚需了。也与粮食安全无关,因为吃不起肉不会引起内乱(参考中国改革开放前)

4.“相关资料关键字都能搜到,我没义务没时间给你找大量资料做表格科普。“-----

目前只能找到90年代的世界观察研究所——华盛顿的一个思想库——的莱斯特·布朗曾于1994年的《谁来养活中国》,然而20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预言也已经被戳穿,况且1994年已经无法体现目前的真实情况

5.”例举大蒜和盐是说明恐慌性抢购的必然性,50的方便面是不得不买,但人们甘愿在至少一个粮食生产周期内一直购买高价粮么?这个局面必然会发生屯粮风潮。你也说了越是灾害越是会流通不畅,在这种局面稳定下来之前乱象已生,甚至在本来就欠发达需要外部输血的地区造成饿死人的事件。“----

我不否认恐慌性抢购的必然性,您可以注意到我上一轮回复的第9条里已经说过了,粮食的产量和存储量比盐大数亿倍,估计恐慌后,价格能在1天内回归正常。商人会把粮食从低价的地方采购到高价的地方抛售,考虑到粮食的这种流通体系以及巨大的存储量,50元一碗的方便面价格是不可能在一天内维持的。

我确实也说了越是灾害越是会流通不畅,也在上一轮回复的第17条里解释了愚蠢的粮食限价政策才是导致造反的根源,即使有人囤粮,饿死人的事件也是不会发生的(参考1950年上海的”米棉之战“,我国并没有限制粮食价格,而是通过增加供给这种遵循经济规律所取得的一场胜利。)

6."再次强调,粮食不是普通商品,是属于最基础的刚性需求,普通商品跌涨不能相提并论。粮食缺口一旦扩大就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了,而是上升为政治问题。到时不仅面临涨价问题,还将面临政治妥协。"-----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变化,粮食其实也是可以看成普通商品的,它并不是最基础的刚性需求,目前粮食主要用于饲料,不吃或者减少肉禽蛋奶的需求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多大的伤害。印度人至今肉类消费极少,不妨碍其民族繁衍至今并且日益昌盛。印度人多素食,固然有其文化风俗习惯因素,但是收入低才是根本原因。印度的上层社会以及移民到欧美的印度人肉类摄入量远高于一般印度人就是典型的证明。中国人的肉类需求的大量增加也不过是十多年的事情,改革开放前,普通人家一年难尝肉味是很常见的事情。这也是收入变化后在饮食上表现出来的巨大差异。一种需求如果受收入变化影响很大,我们就说这种需求很有弹性,而不能称之为刚需了。既然粮食并不是最基础的刚性需求,那么粮食就不会出大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就几乎不可能了。

7.“粮食出口大国是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阿根廷等,越南等国份额相对太少,大米主要就是东亚南亚和东南亚产出的。注意问题基础,当中国都开始急缺粮的时候,那些出口国确实会提供一部分,但必然竞相抬价。 ”-------

纠正一下其实东北亚也产大米,比如朝鲜,韩国,日本,我国东北地区。

既然您已经承认美国没有垄断国际粮食市场,且美国不生产大米。而且中国在您假设的”急缺粮“的情况下也不怕涨价,那么粮食安全问题并不存在

8.”可笑!国内社会分工被你扯成小农经济了?国内又不会掣肘我,国际呢?真以为国与国之间讲的是友善互助?外汇储备的相当大一部分是购买了各种债券保值,现金流没你想的那么多。“------

既然您已经承认国内(农民)又不会掣肘你(不卖你粮食),那么同样道理类比一下,国际上也不会掣肘我国(不卖我国粮食)。您观察一下目前世界上国与国的发生战争的概率远远小于国内平民打架斗殴,既然国内平民打架斗殴都会卖粮食何况不发生战争的国家呢?

中国外汇储备的相当大一部分确实是购买了各种债券保值(其中大部分是美国国债),然而因为美国国债收益率较高,买卖价差小,转手率高,市场成交量大,出售方便快捷等原因美国国债普遍被认为是准流动性,参考2015年我国出现贸易逆差,央行出售部分大宗美国国债,极短时间内就卖出去了,换回了大量美元

9.”你以为春秋时期的生产力会留下足够两国消耗的余粮?那种时代缺粮就是死,谁卖给你?“------

春秋时期的生产力确实是不足,但是对于各国来说穿衣服也是刚需,鲁国和梁国完全不用担心自己生产的布料卖不掉(或者说换不回粮食),

缺粮并不一定代表死,因为裤腰带总是可以勒一勒的,人也不是每天都必须吃三餐的,牙缝里也是可以抠出钱来的。这是指一个人处于极端贫穷的状态是可以压缩自己的口粮消费的。如果春秋时期的各国农民和地主都不卖粮食,那他们买衣服,买陶具,看病,买盐,买青铜工具,置办房产,购买土地,购买奴隶的钱从哪来呢?所以即使那个时代有人饿死,粮食还是照卖不误的,两千年过去了,现在不发达国家也是有人饿死,但是国际粮食还是照卖不误的

10.“粮食的生产周期很长,一般是半年,但要稳定局势至少要一年。耕地剧减后导致的粮食危机即便靠外购能补充一部分,但谁能养你半年?这时候再去扒房种地要比耕地减少前需求的土地还要大,这是补偿性扩地,来来回回瞎折腾?”-----

耕地剧减后导致的粮食缺口靠外购能补充,按照我国购买力。何止半年,买下3年的粮食都不成问题,我们靠的不是单一的某个的国家,而是国际粮食市场千千万万的粮食卖家及出口代理商和几十个粮食出口国,您自己也承认国际粮食供大于求,我们不用担心买不到

既然购买粮食不成问题,那么无需拆除建筑,况且拆除建筑后的土地肥力差,比开垦山林野地的地还差,我国开垦山地,也是没问题的,因为我国南方山地保有量极大,大部分都是荒山

11.“虽然国家收粮价不断抬高,但远远不足,再翻个几倍我也没话说”------

因为现在粮食价格确实是不贵,翻个几倍我自己也是不在意。既然我们都不怕粮食翻三倍地涨价。那么国际粮价上涨几倍我们也是不怕的。

抬高粮价保护我国农民确实是应该的,也是十分必要的,然而麻烦的是当年为了加入WTO,我国允许WTO对我国的粮食进口配额外的纯进口关税设限为50%-65%,这就意味着一旦国际粮价暴跌,或者说国内粮价高于国际粮价的1.65倍以上时,那么我国无法从法律和行政上阻止粮食从配额外以全关税形式源源不断的进口,目前看来,2015年极有可能出现第一次以全关税形式进口粮食的情况,我国要保护农民只能从其他方面想办法,提高收购价格的手段已经用尽。

12.“现有的城镇土地利用率很饱和么?规划合理么?真的很缺土地么?那些商人在耕地上盖的是什么?高科技产业园还是商品房?这种开发有实际意义么?为了这些就要平白的承担巨大的风险?”----

现有的城镇土地利用率已经很饱和了,近年来城市化不断加速,但是许多南方老城区因为四面环山,没有更多土地来扩建新房,又由于18亿亩红线存在,扩建新城区里有限的土地指标主要用来盖厂房等能拉动GDP的商业地,这个意义还是很大的,能给国家贡献税收,能提高居民收入,能给地方增加政绩。但是商用地挤占住宅地,这样导致了房屋价格暴涨,从2005年到2015年,十年间,房屋价格也大约涨了7-10倍,您也知道价格取决于供求关系,涨价7-10倍,可见住宅用地的稀缺。另18亿亩红线除了对城里人买房不利外,对农民也不利,南方许多村民自建房要拿到审批证都是很困难的,君不见,南方大量农村房子建在半山腰等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很容易发生泥石流,塌方,地基下沉房屋开裂,交通不便,三代同住一处房等各种问题。另外为了扩展城市用地,又不能动耕地指标,新建商品房往往直接强拆农民的自住房,以抢夺农民宅基地。18亿亩红线到底是在保护农民还是损害农民的利益呢?

对您的通篇的概括,做一个解读

1.我不否认事物都是发展的、联系的,由某种事物导致另一种不直接相关的事物变化的情况多不胜数。因此粮食由原来的刚需产品变成非刚需产品,您也应该看到这种变化。

2.我不否认各种存在各种大大小小的经济危机和硬伤,对纷争不断的国际贸易也是常有耳闻,但是这些都在针对工业品,国际贸易如果对农产品设限,容易被谴责为不人道,违反人权。美国对朝鲜制裁的同时仍然提供粮食援助,便是明证

3.我确实是将粮食视为普通商品,理由参加反驳的第三条,一种需求(吃肉)如果受收入变化影响很大,我们就说这种需求(吃肉)很有弹性,而不能称之(吃肉)为刚需了。既然吃肉不是刚需,那么占用量最大的饲料用粮也就不是刚需了

4.我反驳您时提供了大量数据和活生生的例子,您却说我对社会现实和社会心理学认知不足,典型的纸上谈兵。您觉得合理吗?

文章标签: # 粮食 # 我国 #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