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约翰麦克洛斯基_约什.麦克罗伯茨

tamoadmin 2024-06-24 人已围观

简介1.每日荐书:大众创新如何带来国家繁荣2.波特兰开拓者队的球队历史3.塞拉俱乐部的历史手抄报团圆饭怎么上颜色用马克笔彩笔或者油画棒在画出的轮廓上涂上适当的颜色即可。上色技巧;1.主配色不超过三种在配色的时候我们需要给整个画面定下基本的基调,我们经常看到大触的插画感觉他们用色很丰富,其实把它缩小来看它主要配色只有三种。第一种的白色第二种是蓝色第三张是红色而其他旁边的颜色面积不是很大是作为点缀用的,.

1.每日荐书:大众创新如何带来国家繁荣

2.波特兰开拓者队的球队历史

3.塞拉俱乐部的历史

约翰麦克洛斯基_约什.麦克罗伯茨

手抄报团圆饭怎么上颜色

用马克笔彩笔或者油画棒在画出的轮廓上涂上适当的颜色即可。

上色技巧;

1.

主配色不超过三种在配色的时候我们需要给整个画面定下基本的基调,我们经常看到大触的插画感觉他们用色很丰富,其实把它缩小来看它主要配色只有三种。第一种的白色第二种是蓝色第三张是红色而其他旁边的颜色面积不是很大是作为点缀用的,...

2.

没有平衡色彩的轻重一般而言浅色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而深色具有厚重感如果我们想给画面的人舒适的感觉就要注意轻重的平衡了,比如浅色跟深色之间这个画面比例分布尽量要保持平衡,尽量避免比例失重,这样我们才能注意它的焦点在哪里才能...

3.

避免色彩变脏在配色中如果有缺乏纯度略高的一些颜色来作为衬托就很容易给人一种很胀的感觉,这个时候就要适当提亮配色纯度还有透明度

凯迪克奖绘本怎么选?看过的绘本中,我推荐这些

美国凯迪克奖

相当于绘本界的“奥斯卡奖”。始于1938年,已有六十余年以上历史的“凯迪克奖”,是为了纪念19世纪英国的图画书画家伦道夫·凯迪克设立的。每年由美国图书馆协会邀请教育学者、专业人士和图书馆员组成评审委员会,从当年出版的书籍中,选出一名首奖和二至三名佳作。一直以来都有妈妈问我,整理成帖发出来给大家参考吧。这些书是我看过的获得凯迪克奖汇总,并不是全部的凯迪克奖书哦!书单里给出的书的年龄为最小开始的年龄,其实书是不分界限的,这些书6岁看和10岁看,都有不同的收获,图画书适合0-99岁。

凯迪克金奖

《火车头》

获得奖项

:2014年凯迪克金奖

作者

:〔美〕布莱恩·弗洛卡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适合年龄

:5岁以上

《火车头》讲述美国第1条跨洲铁路的修筑过程,再现人类交通史上的壮举,内容真实震撼。

《让路给小鸭子》

获得奖项

:1942年凯迪克金奖

作者

:(美)罗伯特·麦克洛斯基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适合年龄

:5岁起

鸭子太太生了8只小鸭子,当他们长大以后,鸭子太太打算带他们到波士顿公园定居,可去波士顿公园的路,并不那么轻松,一路险象环生,让我们感受到人和动物之间的尊重。

《极地特快》

获得奖项

:1986年凯迪克金奖

作者

:(美)克里斯·范·奥尔斯伯格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适合年龄

:5岁起

超级棒的一本绘本,画面大气。适合圣诞节时和孩子拿出来看看。你相信圣诞老人的存在吗?书中的小男孩克劳斯是坚信圣诞老人存在的。跟随克劳斯坐上这列极地特快,开启一段难忘的北极之旅吧!同名**也可以跟孩子一起看看。

《小房子》

获得奖项

:1943年凯迪克金奖

作者

:(美)维吉尼亚·李·伯顿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适合年龄

:4岁起

时代在进步,环境也在变迁,小房子的周围,也从漫山遍野的鲜花与草地,变为了钢筋水泥混凝土的城市,生活的节奏也一点点快了起来。故事本身蕴含深意,渗透着环保意识,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驴小弟变石头》

获得奖项

:1970年凯迪克金奖

作者

:[美]威廉·史塔克

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适合年龄

:4岁起

驴小弟是个石头搜集控,他无意中搜集到的一块小石头可以实现他的所有愿望,他兴高采烈的带着石头回家,在半路居然遇到了一头大狮子,紧张害怕中,他真的变成了一块石头。驴小弟的爸爸妈妈太着急了,到处寻找他。威廉史塔克的文字细腻隽永,意味绵长。

《高空走索人》

获得奖项

:2004年凯迪克金奖

作者

:(美)莫迪凯·葛斯坦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适合年龄

:4岁起

绘本里有一句特别洒脱:“他就是这样的人:看见三个球,就必须耍起来;看见两座大楼,就必须在楼顶走一走。”

《约瑟夫有件旧外套》

获得奖项

:2000年凯迪克金奖

作者

:[美]西姆斯·塔贝克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适合年龄

:3岁起

一件外套能变化成多少东西呢,在手巧的约瑟夫这里,一切都有可能。和《爷爷一定有办法》异曲同工。

《阿莫的生病日》

获得奖项

:2011年凯迪克金奖

作者

:(美)菲利普·斯蒂德/文

(美)艾琳·斯蒂德/图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适合年龄

:2岁起

每读到这本书,我都会觉得阿莫是一个有爱的人,他陪动物们做着看似无聊的小游戏,在阿莫生病的日子里,动物们坐车来陪伴他,一起渡过了温馨的一天。有人说,这本书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读着就会安静下来,是的,一本好书的力量不止于此。

《歌舞爷爷》

获得奖项

:1989年凯迪克金奖

作者

:(美)卡伦·阿克曼/文

(美)斯蒂芬·甘默尔/图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适合年龄

:4岁起

爷爷年轻的时候是一位歌舞艺人,他拥有一阁楼的“璀璨时光”,里面有他的乐器,演出服装,和他的一方天地,当他跳起舞,我们仿佛看到了年轻的他在舞台上舞蹈的样子,书中营造出非常温馨的家庭氛围。

《莎莎的的月光》

获得奖项

:1967年凯迪克金奖

作者

:(美)伊芙琳·尼丝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适合年龄

:4岁起

这本书看完。我如鲠在喉。幻想很重要,勇敢的面对现实同样重要。愿意尊重莎莎的月光的爸爸帅极了。

《警官巴克尔和警犬葛芮雅》

获得奖项

:1996年凯迪克金奖

作者

:[美]佩吉·拉特曼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适合年龄

:4岁起

警官巴克尔经常去学校进行安全宣讲,但台下总是闹哄哄,没人听他的发言。直到有一天,他带了警犬一起去,从此台下鸦雀无声,每个人都喜欢听巴克尔的安全讲座,然而当警官知道大家的安静并不是因为他的精彩讲座,而是因为大家喜欢警犬,巴克尔会做些什么呢?

《烟雾弥漫的夜晚》

获得奖项

:1995年凯迪克金奖

作者

:美伊夫·邦廷/文

美大卫·迪亚兹/图

出版社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适合年龄

:5岁以后

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需要孩子独自去面对,当面对战乱与纷争,我们应该学会如何与孩子处理。伊夫邦廷的书都很有特点,生命教育主题。

《这不是我的帽子》

获得奖项

:2013年凯迪克金奖

作者

:[加]乔恩·克拉森

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适合年龄

:3岁起

这本绘本很像一部悬疑剧,图画和文字分别是两条线,小鱼偷偷拿走了大鱼的帽子,想要去藏起来,小鱼坚持认为大鱼已经睡着,并不会发现是小鱼把帽子偷走了。然而,大鱼却一直跟在小鱼的身后。等等,这关键时刻出现的小螃蟹是在干啥?小螃蟹给大鱼指出小鱼逃跑的方向,哈啊原来小螃蟹是个“叛徒”。最后,大鱼冲进海草群,取回了自己的帽子,嗯,那在海草群里发生了什么呢?留给我们无尽的想象。

《美丽的新年》

获得奖项

:1939年凯迪克金奖

作者

:(美)托马斯·汉德福思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适合年龄

:4岁起

这本书是美国人在1938年从中国过完春节后创作的,获得凯迪克金奖。内页是黑白画,里面描绘的过年,赶庙会、放鞭炮、吃年夜饭、祭祀、祈福,热热闹闹的春节氛围。作者笔下的孩子形象都充满童趣,你看,那圆圆的脸,耍杂技时的优美身姿,从绘本里感受80年以前的年味儿。

《小白找朋友》

获得奖项

:2015年凯迪克金奖

作者

:(美)丹·桑塔特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适合年龄

:4岁以上

小白渴望友情,他去寻找朋友的过程充满了奇幻适合年龄4岁以上。

凯迪克银奖

《菲菲生气了》

获得奖项

:2000年凯迪克银奖

作者

:〔美〕莫莉·卞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适合年龄

:2岁起

情绪认知绘本,色彩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对发脾气的感受会更直观。

《和我一起玩》

获得奖项

:1956年凯迪克银奖

作者

:(美)玛丽·荷·艾斯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适合年龄

:3岁起

孩子年龄小的时候,不懂得如何和小动物们相处,不妨让他们看看这本书。

《先有蛋》

获得奖项

:2008年凯迪克银奖

作者

:(美)劳拉·瓦卡罗·希格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适合年龄

:1.5岁起

是一本有趣的洞洞书。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哈哈,这个问题很古老,略带哲学性。不过这本书告诉你了答案:先有蛋,然后有鸡。先有蝌蚪,然后有青蛙。先有种子,然后有花先有了文字,然后有故事。先有了颜料,然后有画。故事虽简单,却也值得思考。

《别烦我》

获得奖项

:2017年凯迪克银奖

作者

:(美])维拉·布罗斯格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适合年龄

:3岁以上

这个婆婆被孩子吵的实在是无法专心织毛衣,于是出门去了她出门之后就能排除干扰把毛衣织好么?

《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

获得奖项

:2017年凯迪克银奖

作者

:(美)布兰登·文策尔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适合年龄

:4岁起

略带科普性的一本书。适合4岁以上小朋友看。

《阿文的小毯子》

获得奖项

:2004年凯迪克银奖

作者

:(美)凯文·亨克斯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适合年龄

:3岁起

这本书里,也藏着育儿经,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个书中这样的邻居,重要的是我们要认清自己能做什么,会做什么,脚踏实地的去执行,而不是听风即雨的盲从。

《我有一个梦想》

获得奖项

:2002年凯迪克银奖

作者

:(美)多琳·拉帕波特/文

(美)布莱恩·科利尔/绘

出版社

:未来出版社

适合年龄

:4岁以上

人物传记类绘本,马丁·路德·金和他的伟大宣言。

《两个男孩的完美假日》

获得奖项

:2009年凯迪克银奖

作者

:[美]马拉·弗雷齐

出版社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适合年龄

:3岁起

又是一本与夏天和暑假相关的书,主角也是两位小男孩。他们为了参加爷爷给他们报的自然夏令营,来到了爷爷奶奶家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暑期时光。两个男孩拥有无限的能量,他们整天闹来闹去,而爷爷对大自然的喜爱也逐渐感染着小男孩们。在最后一个夜晚,他们坐在一起,充满向往地仰望着星空,还送给了爷爷一份惊喜。作者把小男孩们的形象和动作刻画的很真实,举手投足透着活力和顽皮。

《下雪了》

获得奖项

:1999年凯迪克银奖

作者

:(美)尤里·舒利瓦茨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适合年龄

:2岁起

这个带着狗的男孩好喜欢雪。从第一片飘落的雪花开始,小男孩就惊喜的说到“下雪了”,然后第二片。可是大家却都不在意,爷爷、带帽子的人、打伞的女人,他们都对下雪不以为然,就连收音机和电视也在播报没下雪。独独这个男孩相信下雪了,雪花开始一片又一片飘落下来,越来越多,直到屋顶开始亮了起来,男孩和狗狗在雪中尽情嬉戏,好开心!

《这样的尾巴可以做什么?》

获得奖项

:2004年凯迪克银奖

作者

:(美)史蒂夫·詹金斯/文

(美)罗宾·佩奇/图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适合年龄

:2岁起

这本书不仅是讲了动物的尾巴的用途,还有动物的鼻子、耳朵、眼睛、脚丫的用途,整本书是用彩纸拼接而成,不同于其他的科普绘本,特别好看,不抽象好理解。后面4页整个都是各种动物的科普,推荐哈!

《孩子的日历》

获得奖项

:2000年凯迪克银奖

作者

:[美]约翰·厄普代克/文

[美]特瑞娜·沙特·海曼/图

出版社

:中国大地出版社

适合年龄

:4岁以上

插图很美,取材与平时的生活场景。每一个月都是一首诗。适合4岁以上孩子看。

《我怎样学习地理》

获得奖项

:2009年凯迪克银奖

作者

:美尤里·舒利瓦茨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适合年龄

:4岁起

这本和《下雪了》《宝藏》一样,来自尤里舒利瓦茨。温暖的励志故事。精神「人的财富,可能会像书中的长者一样,在回忆一生的时候,オ明白它有多么重要。

《green绿》

获得奖项

:2013年凯迪克银奖

作者

:(美)劳拉·瓦卡罗·希格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适合年龄

:1.5岁起

如果只把这本书当做色彩启蒙书就太浪费了。把这本书拿到手,看封面就感觉到了油画的那种浓厚的色彩感。用色彩来感知世界,非常奇妙的一场绿色的旅行。

《公主的风筝》

获得奖项

:1968年凯迪克银奖

作者

:[美]简·约伦/著、[美]杨志成/绘

出版社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适合年龄

:4岁起

这本书的绘者是华人杨志成先生,用纸雕和剪纸的画技把中国文化阐述出来,充满寓意又带着光明。

《玛德琳》

获得奖项

:1940年凯迪克银奖

作者

:(美)路德维格·贝梅尔曼斯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适合年龄

:3岁起

这本书有好多细节值得我们认真品味,当我看到玛德琳生病住院后,总是十二个小女孩一起行动的时候,空了玛德琳的一个位置,眼泪就忍不住流下来,是啊,绘本都把我的心养的软了。要说这本书最神奇的地方是,书中隐藏着好多巴黎的街景,例如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卢森堡公园等着我们去发现。

《流浪狗》

获得奖项

:2002年凯迪克银奖

作者

:z美{马克·西蒙特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适合年龄

:3岁起

一家四口周末去野餐,在公园发现了一只流浪狗,孩子们特别欣喜,并给狗起名叫:威利。孩子们跟狗一起嬉戏玩耍,度过了快乐的野餐时光。当他们启程回家的时候,没能带上威利,接下来的一周,家人做什么都心不在焉,一直惦记着威利。终于熬到了周末,一家人充满期待的来到公园围坐在桌子旁边焦急的等待着,希望能再次偶遇威利。终于,他们看到了狂奔的威利,可它正被抓狗队抓捕,孩子们急中生智解救了威利,从此威利也有家了。

《大家来听音乐会》

获得奖项

:1996年凯迪克银奖

作者

:(美)劳埃德·莫斯/文

(美)玛乔丽·普赖斯曼/图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适合年龄

:3岁起诙谐的图画,幽默又贴切的语言,看完这本书可以跟孩子一起去听听音乐会,认识各种乐器。

《园丁》

获得奖项

:1998年凯迪克银奖

作者

:(美)萨拉·斯图尔特/文

戴维·斯莫尔/图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适合年龄

:4岁起

这本书用书信的形式展开,小恩的爸爸失业之后,小恩独自一个人去投奔异地的舅舅。他开始学习做面包,并一点点的播种子,陌生的环境并没有让小恩退缩,他用他的力量温暖着整个世界。

《奶奶的红披风》

获得奖项

:2015年凯迪克银奖

作者

:[美]萝伦·卡斯提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适合年龄

:3岁以上

奶奶连夜赶制的红披风,给了小男孩无尽的力量去适应和探索这个陌生的城市。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获得奖项

:1973年凯迪克银奖

作者

:南希·E.伯克特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适合年龄

:5岁起

白雪公主的故事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市场上也有许多版本的白雪公主书,但这本书的插画,是我见过的白雪公主版本里最美的,你会被每一副插画中的白雪公主吸引。

《宝藏》

获得奖项

:1980年凯迪克银奖

作者

:[美]尤里·舒利瓦茨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适合年龄

:4岁起

宝藏有时候人必须远行,才能发现近在咫尺的东西。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很出名的民间故事,有好几个画家画过。相信我,尤里舒利瓦茨是画的最温暖的那个。

《格林爷爷的花园》

获得奖项

:2012年凯迪克银奖

作者

:美莱恩·史密斯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适合年龄

:2岁起

格林爷爷的一生,用这本书平述展开,内容非常感人,从孩童到老年,用浓绿色的园艺雕塑展现出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与其蕴含的深远意境。

《刚果广场的自由盛会》

获得奖项

:2017年凯迪克银奖

作者

:[美]卡罗尔·波士顿·韦瑟福德/著

[美]R.格雷戈里·克里斯蒂/绘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适合年龄

:4-5岁以上

面对苦难,该如何逆境生存?看看这些在刚果广场跳舞的人们,他们是多么有尊严的享受着生活。

《防风镜》

获得奖项

:1970年凯迪克银奖

作者

:z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适合年龄

:3.5岁起

阿尔奇和彼得带着小狗在一处废弃的荒场玩儿,他们发现了一副防风镜,嗯,戴上去看着好酷呢!可这时候,一些高大的孩子们出现了,他们要抢走防风镜,阿尔奇和彼得还有小狗与他们进行了一场智斗,最后,声东击西,顺利逃脱了大孩子们的威胁。

《妈妈的红沙发》

获得奖项

:1983年凯迪克银奖

作者

:(美)薇拉·威廉斯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适合年龄

:4岁起

一本关于乐观、坚强和勇气的绘本。大火可以烧掉一切,却无法烧掉人的意志。

《华夫先生》

获得奖项

:2014年凯迪克银奖

作者

:z美{大卫·威斯纳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适合年龄

:4岁起

是一本几乎无字的书,华夫先生看不上主人给买的玩具,自己发现了一片新的领域,并和外星人来了一场“狂欢”。

《穿靴子的猫》

获得奖项

:1991年凯迪克银奖

作者

:[美]弗雷德马塞利诺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适合年龄

:4岁起

这是一个流传了几百年的法国经典民间故事。随便能搜出几十个版本的《穿靴子的猫》。因为这只猫太受欢迎还改编成了**。这么多版本,只有这本获得了迪克银奖。看看这本彭懿和杨玲玲老师译的最萌靴子猫吧。

《胡萝卜怪》

获得奖项

:2013年凯迪克银奖

作者

:美阿伦·雷诺兹/文

美彼得·布朗/图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适合年龄

:3-5.5岁

一只叫贾斯珀的小兔子,每次路过跳跳沟的时候,都要拔好多胡萝卜吃。胡萝卜们很生气,他们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从此以后,贾斯珀无论走到哪里都感觉有胡萝卜跟着,他想出一个好办法,把那片地建造起一片围墙,胡萝卜们再也跑不出来了。哈,这只兔子好机智勇敢。

《红豆与菲比》

获得奖项

:2003年凯迪克银奖

作者

:(美)彼得·麦卡提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适合年龄

:2岁起

红豆是汪星人,菲比是喵星人,性格和习性迥然不同的两只小动物成为了好朋友,在一次短暂的分开中,红豆在沙滩和好朋友撒欢儿,菲比在家里自娱自乐。饥肠辘辘的红豆给菲比留了鱼,

每日荐书:大众创新如何带来国家繁荣

想要孩子喜欢上读书就要从小培养他们,对于幼儿小孩来说,认识的字比较少,可以阅读一些好的绘本!下面是我给大家适合幼儿读的100本经典绘本,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适合幼儿读的100本经典绘本

1.《我爸爸》:对爸爸的描述,孩子很有共鸣

(英)安东尼·布朗著、余治莹译,河北 教育 出版社

这本书的图大而夸张,文字很少,关键是书中的爸爸和现实中孩子对爸爸的印象超级一致,孩子会觉得说的是自己的爸爸。有一幅画配文说“爸爸吃得像河马一样多”,宝宝觉得很有趣。

2.《石头汤》:法国 故事 却很有中国味

(美〕琼·穆特著,南海出版公司

这本书是根据法国 民间故事 改编的,但是很中国很有禅味,只是我们自己的绘本比较少,只好转手看西方人的理解。那种合作、分享,以及有点小的快乐细致入微地渗透到孩子的心里。

3.《小恩的秘密花园》:亲近自然是孩子都喜欢的

(美)萨拉·斯图尔特著、郭恩惠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对自然的亲近是每个孩子都会喜欢的。这是画面对孩子的影响,而书信的方式也是新颖吸引人的地方,其实每个人都有渴望书信的情结,渴望获取那份亲情和独有的慰藉,更何况是带着从悲观走向希望的一本。

4.《花婆婆》:女儿说海子的诗就像花婆婆

(美)库尼绘、方素珍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这本应该是大人比较喜欢的画风,唯美而又完整的一个女人的一生记录,颇有人淡如菊的味道。是台湾人翻译的,文字很清淡。有小朋友第一次听说海子的诗,写的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她立刻说,海子写得很像花婆婆哎。

5.《多多老板和森林婆婆》:环保主题可以讲得很亲切

(日)藤真知子文、木杨叶子图、蒲蒲兰译,21世纪出版社

按我们大人的话,这就是一本宣传环保的主题绘本,而且反映的就是当下社会发展的现状。为什么有人大肆砍伐树木,为什么有人要大费周章地植树造林?看过这本绘本,已经无需再对孩子进行环保的说教了,他们已经什么都了解!

6.《阿秋和阿狐》:孩子相信玩偶会保护阿秋

(日)林明子著,南海出版社

《阿秋和阿狐》讲述的是一只玩具小狐狸和一个小女孩之间关于友情与探险的故事。作者始终没告诉读者,阿狐是只玩具狐。读这本书的孩子都知道阿狐是奶奶送给阿秋的玩具,但是他们仍然相信阿狐会保护阿秋。

7.“玛蒂娜”系列:家里有女宝宝的请立刻下手

(比)马里耶·德拉艾著、徐兆源译,中国少年 儿童 出版社

但凡家里有女宝宝的,就请立刻下手。对父母来说,与其买好妈妈胜过啥啥的说教类育子书籍,不如看看这个比利时的小女孩的生活中的点滴和方面。只要心态平和,我们的女儿也可以生活得如此淑娴雅静。

8.《我的爸爸叫焦尼》:爸爸领着儿子,吃、吃、吃

(瑞典)波·R·汉伯格著,湖北美术出版社

这本书的本意应该是讲述一个单亲爸爸从远方回来和自己儿子的一次父子亲情的会面。画面很温馨,不过孩子一般看不到这一层,他们的关注点是,那一天的见面,爸爸领着儿子做的事情就是:吃,吃,吃以及看**,去图书馆。画面太细致了,孩子会陶醉在里面的每一次吃和玩中。

9.“神奇校车”系列:读完孩子就是幼儿科学家了

(美)乔安娜·柯尔著、布鲁斯·迪根图,贵州人民出版社

家长们一直很担心孩子对科学有恐惧或者科学知识很薄弱,这套引进版太及时了,在网上的热卖已经证明各种吆喝了,配套产品也多,还有DVD,能把这套都吃透,孩子的科学基础已经没问题了,关键是可以保证孩子一定会喜欢的,你也会。

10.《阿黛拉和西蒙在巴黎》:带孩子去巴黎找书里的风物

(美)芭芭拉·麦克林托克著,萧萍、萧晶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这本绘本的用途太多样了,最基本的是一个小男孩的丢三落四的故事,和自己的孩子实在相似;其次姐弟间亲密的关系;再次,就是太有19世纪巴黎的古典味道了。一派秋天的明**调,当下就爱不释手。最适合是等孩子再大点,带去巴黎时,拿在手上的地图,欧洲的变化不似国内这么日新月异,里面的风物一定还可以再次寻见,即便作为游戏书,让孩子在图上寻找弟弟丢失的东西,也是很享受的亲子乐趣。两代人通吃的一本。

11.《彼得兔》系列:这兔子有很深的欧式烙印

(英)波特著、曹剑译,安徽教育出版社

彼得兔有很深的欧式烙印,没有DISNEY的嚣张,孩子不会把他们想成披着动物皮的人。

12.《妈妈,买绿豆》:幼儿版《舌尖上的中国》

曾阳晴著、万华国绘,明天出版社

这是绘画版的 日记 ,阿宝和妈妈上街买绿豆,从买绿豆、煮绿豆汤、吃绿豆到种绿豆,这不就是幼儿版本的《舌尖上的中国》嘛!还有画中的街坊小店已经越来越罕见了,成人也游历童年记忆。

13.《小房子》:幼儿绘本也可以有人文情怀

(美)维吉尼亚·李·伯顿、阿甲译,南海出版公司

画风精致就是成功的绘本了,倘若反映当下社会的 热点 就更是能入成人的思维轨道了。城市化对田园的侵蚀这么沉重的话题谁说小孩就一定会表现得无知? 尽管小房子得救了,重新在一片长着小雏菊和苹果树的丘陵上找到了归宿,但还是留下了一个悬念,又有谁能保证它永远不再被现代文明吞噬呢?这本问世已经有60多年了的《小房子》时到如今依旧对孩子们讲一个美丽的故事。

14.《狐狸村传奇》:邻居小朋友爱到不肯归还

(英)帕特森著,少年儿童出版社

有些类似彼得兔的欧洲乡村风格的绘画手法,恬静优雅。

故事也是充满着励志的情绪,而且都是大团圆结局。

15.《让路给小鸭子》:建议找英文原版给孩子听

(美)麦克洛斯基编绘、柯倩华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画面本身很有味道,故事也够吸引孩子,还有这本的英语原文很简单,网上就能找到,建议读英文给孩子听,更感受原汁原味。

16.《环游世界做苹果派》:这该叫“舌尖上的世界”吧!

(法)玛乔丽·普赖斯曼著,河北教育出版社

你知道意大利的GUCCI、法国的LV,但是你知道这些吗?意大利的麦子、法国的母鸡、斯里兰卡的桂皮、英国的奶牛、牙买加的甘蔗,还有美国的苹果!超市没开门,就环游世界做苹果派?小孩子才不会管这故事背后的逻辑荒诞与否,只是觉得很欢乐,以至于看到超市的苹果,总是问,是美国的吗?这应该叫“舌尖上的世界”吧!

17.《穿靴子的猫》:说它不高尚?你太多虑了

(美)马塞利诺绘,贵州人民出版社

穿靴子的猫很酷很聪明,想了各种妙招让矮矬穷的主人翻身,这是非常经典的故事,如果大人小时候没接触过的,可能会觉得书里有各种的招数,可是对小孩来说,这些所谓的恶都是大人多虑了,用这种眼光,童话里成天讲些王子公主谈恋爱也不怎么对嘛。

18.《和姥姥去遛弯》:豌豆黄儿、驴打滚儿,好吃!

保冬妮著,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这可以与《妈妈,买绿豆》对比着看,都是怀旧型的,一本是老北京的,一本是反映旧时的台湾,都属于亲子互动的。当然,最关键的是,他们都是讲吃的。从头伏饺子到二伏面、三伏的烙饼夹鸡蛋,从艾窝窝、豌豆黄儿、驴打滚儿,再到地安门的羊头肉、致美斋的大馄饨……对于小孩来说,什么亲子生活的岁月静好,只知道吧唧着嘴看了一遍又一遍。

19.《苏菲的杰作》:蜘蛛也是到死丝方尽嘛

(美)艾琳·斯安内利、柯倩华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这是很西方的故事,如果是中国,我们类似的称赞会体现到蚕的身上,什么“春蚕到死丝方尽”之类的表述,但是这个情结在西方体现到一只蜘蛛身上,至少不要再给孩子们先戴上有色眼镜———蜘蛛也可以很可爱。看了绘本,还可以给他放那首很可爱的《littlespider》的儿歌,网上就有,另外再对照看那本《夏洛的网》,更融会贯通。

20.《4点半》:让孩子们了解父母的童年

(韩)尹石重著、(韩)李昤庚绘、苏茉译,接力出版社

很遗憾这个绘本居然是韩国人的作品———从内容到画风,应该是我们中国这一代儿时的缅怀。不过孩子也学着出去“探险”一天,家长可会提心吊胆哦。

21.“我的感觉”系列:让宝宝从小学会管理情绪

(美)斯贝蔓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光是在当当,这套书就有将近7000条评论,你就知道它有多受欢迎了。当你害怕、难过、自卑、嫉妒……的时候,该怎么办?它来教宝宝给自己最好的情绪管理。

22.《月亮,生日快乐》:孩子跟月亮对话时,请闭嘴

法兰克·艾许著,明天出版社

在孩子跟月亮对话时,请闭上你认为他无知无趣的嘴!因为全世界最懂得跟月亮谈心的小熊,也是这么做的。在小熊看来,月亮是有生命的,是它的朋友,于是划船去看它,跟月亮一起过生日、送礼物,再开心不过。而那顶被作为生日礼物的帽子,根本就是孩子渴望友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代言人啊。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与自然对话,管它是小花小草,还是鸭子青蛙。

23.《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它们不会发生各种尴尬

(美)茱蒂·巴瑞特文,(美)罗恩·巴瑞特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动物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它们穿上衣服,会发生各种尴尬,羊会把衣服当午餐吃掉,刺猬会把衣服戳出好多洞。超级有趣的一本书,大人小孩都会读得哈哈大笑,据说在美国畅销了30多年哦。

24.《抱抱》:没有手的大象怎么拥抱

杰兹·阿波罗著,明天出版社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超过2岁,就不用看了,除非你认为,他需要情商的补充教育。整本书只有两个字“抱抱”,可以把它看做是一本关于小猩猩的“索抱”教材。特别的是,还能科普没有手的大象、长颈鹿、河马怎么拥抱。活脱脱的人间自有真情在啊,快检讨吧,你有多久没抱孩子了?要知道,再过10年,想抱,你得求他!

25.《和甘伯伯去游河》:让孩子学会分享,读甘伯伯!

约翰·伯宁罕著,河北教育出版社

让孩子学会分享,读甘伯伯!他多大方啊,小孩、兔子、猪、牛、山羊都允许免票上船游览,还带着大家晒衣服,吃点心喝茶。读甘伯伯的孩子,以后要是有机会当上旅游局长,全国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景区能免费吧?

26.《摇摇晃晃的桥》:桥和水的关系很有趣

木村裕一著、秦好史郎绘,湖北美术出版社

对3岁以下的孩子来说,要读懂兔子和狐狸之间爱恨情仇,太难。只要孩子理解了大雨会大水,大水会冲垮桥,桥垮了会掉下河的逻辑关系和空间关系就挺好啦。

27.《鳄鱼怕怕牙医怕怕》:对付不爱刷牙小孩的绝招

五味太郎著,明天出版社

对付不爱刷牙小孩的绝招!鳄鱼和牙医简直就是一对名副其实的假想敌,为一颗烂牙上演幼儿级别的隔空恐怖**。如果孩子看了,直接扔掉棒棒糖,就值回票价!

28.《大卫,不可以》:资深捣蛋鬼大卫无所不能

大卫·香农著,河北教育出版社

绘本界最资深的捣蛋鬼大卫,在屋子里打 棒球 连累花瓶;站在椅子上用舌头够糖罐;在墙上乱画、把浴室变沼泽池、光着屁股满街跑……调皮的大卫几乎无所不能。“大卫,不可以”是妈妈的口头禅,看上去,让人烦透了。而最后,剧情急转直下,妈妈拥抱被罚坐小板凳的大卫说,“我爱你”。相比之下,前面各种阻止都弱爆了!

29.《打瞌睡的房子》:可以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

奥黛莉·伍德著,唐·伍德绘,明天出版社

这是一本用浪漫主义调调讲幽默故事的作品,深得所有公主控妈妈的真爱。整个绘本充满梦幻感,主人公房子就像有催眠能力,老奶奶、小男孩、小狗、小猫全睡着了,而按照生理作息表,它们又都由老鼠牵头,一个个戏剧般地醒来。作者大量采用了重复的句型和叠句结构,用来提升孩子的观察力和语言能力很不错。

30.《雪人》:没有 想象力 的大人要小心

雷蒙·布力格著,明天出版社

80后小时候,都看过根据这个绘本改编的动画片,还记得那个被太阳晒化的雪人,地上留下了胡萝卜鼻子吗?超有怀旧感。绘本里有海量,但憋着一个字也不出镜,此时,没有想象力的大人,就露短啦!反而2岁孩子,能从这些格子铺里,给你讲一个自己理解的雪人“表情帝”。相比之下,哈姆雷特靠内心戏上位什么的,顿时黯然失色。

波特兰开拓者队的球队历史

即使在西欧的早期经济体,打破过去的常规、收获新知识和新经验的创新活动也很罕见。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确有过一些创新成果,如水磨和铸铜技术,但是对古代经济(尤其是亚里士多德时代之后的8个世纪的漫长时期)而言,创新的贫乏才是触目惊心的事实。文艺复兴时期,人类在科学和艺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并给各国的君主们带来了财富。但正如记录日常生活的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所说,当时的经济知识进步仍不足以提高普通人的生产率和生活水平。循规蹈矩依然是这些经济体的运行原则。 这种停滞不前是因为经济生活的参与者不想打破过去的经验吗?未必如此。研究发现,人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千代人之前。我们完全可以由此推想,古代经济的参与者并不缺乏创造的愿望,他们也为自己的生活发明和尝试了各种新事物,但他们缺乏为社会开发和提供新工艺和新产品的能力,因为古代经济尚未培育出支持和鼓励创新活动的制度和生活态度。 古代经济取得的最高成就是各国内部的商业活动以及国家间的贸易往来。14世纪的汉堡和15世纪的威尼斯是两个声名显赫的城邦,沿着汉莎同盟拥有的商路、丝绸之路和越洋航线,贸易被拓展到越来越遥远的城市和港口。随着新大陆殖民地在16世纪建立起来,国内外贸易活动进一步扩大。到18世纪,尤其是在英格兰和苏格兰,大多数人都为“市场”而生产,而不是面向自己的家庭或所居住的城市。越来越多的国家与遥远的市场有大量的货物往来。商业活动主要涉及分配和交换,但是对生产也产生了影响。 用那个时代还未出现的一个术语来说,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更确切地说,是重商资本主义。拥有财富的人可以成为一名商人,投资购买货车或船只,把产品运到卖价更高的地区。1550~1800年,这一体制成为苏格兰人所说的商业社会的发动机。至少在苏格兰和英格兰,有相当多的人毫无保留地赞美这样的社会,当然也有人感觉它缺少点儿“勇武精神”。其实,商业时代的社会显然不缺乏进攻性。商人们为原料和市场份额你争我夺,各个国家也竞相建立殖民地,军事冲突十分普遍。或许是因为没有太多机会在思想上掀起挑战,或者在业务上实现重大飞跃,勇武精神只能在军事冒险中找到宣泄口。 在商业经济时代,商业生活的确展示出了许多与中世纪所强调的习俗和规范不同的特点:发现和打入新市场,同时也被其他人发现和打入,这必然会不时地带来了新的经济知识。商业的扩展无疑会给国内生产商带来新机遇,也会给外国竞争对手提供新机遇,从而带来生产何种产品的新知识。这样的成果可以是公开的知识,被生意圈内的人们共享,也可以是不易获得的,仍然被某些人独占的知识。或许在少数时候,尝试以前没有生产过的产品的冲动还会带来生产工艺方面的新知识。那么在商业经济时代,经济知识的增幅到底有多大? 商业经济时代的经济知识 在这方面,英格兰经济早期的某些数据碎片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何种产品的经济知识的增加可以促进生产率提高(也就是说,产出相对于劳动投入的增长)。假如在商业经济时代,经济生活参与者所掌握的这类知识(不管是公开知识还是私人知识)有显著增长,那么产出与劳动投入之比在商业时代开始时的1500年到结束时的1800年就会有所变化。如果我们没能看到这一比例的大幅提高,就有理由怀疑商业经济时代是否有经济知识的显著增长。实际证据如何呢? 根据一份可靠的资料来源——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在2006年的《世界经济》(The World Economy)中估算的数据,英格兰的人均产出在1500~1800年完全没有增加,人口总量及劳动力总量却大幅增长,从14世纪的黑死病打击中恢复过来。有可能是因为人口增长的“收益递减”规律拖累了人均产出,从而掩盖了知识增长给人均产出带来的提高。然而,格雷戈里-克拉克(Gregory Clark)进行的10年期数据估算显示,14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人均产出(当时的人口还没有因瘟疫而大幅减少)和17世纪40年代(当时的人口已几乎恢复之前的峰值)的水平大致相当。此外,有一些难得的微观数据表明,18世纪90年代的农业的人均产出并不高于14世纪早期。另一项研究则认为,在这个时间跨度内人均产出有1/3的增幅。总之,我们有把握认为,当时拥有的农业技术在将近5个世纪的时间里并没有太大改进。当然,这种逐一按产品类别测算人均产出的做法,忽略了劳动力转移到价格或生产率更高的产业所带来的人均总产出的持续提高。在这方面,工资能提供更多的信息。 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以一篮子消费品衡量的平均工资)更能反映产品和工艺方面的知识的增长。开发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创新项目可以创造工作机会,并最终提高工资水平,新工艺还会产生向上的拉动力。那么商业经济时代是否出现了实际工资水平的显著增长,并反映出经济知识的大幅增加呢?由于黑死病之后的人口复苏,英国农业的实际工资水平与人均产量一样在商业经济时代前期(1500~1650年)出现下降,在1650~1730年有所增长,但此后直至1800年,又失去了一半的增幅。整体的结果是,1800年的工资水平甚至低于1500年,与1300年相比仅高出1/3。这样的增幅是否足以证明英国的产品和工艺创新增加了经济知识呢? 首先,实际工资的增长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进口消费品价格的下降,以及“糖、胡椒、葡萄干、茶叶、咖啡和烟草等新产品的出现”(这是克拉克在2007年的书中记述的),因此1/3的实际工资增幅并不代表英国的自主创新比航海家和殖民者的发现所起的作用更大。 其次,1300年标志着为期一个世纪的工资水平下降的终结。正如克拉克的书中所述,1800年的实际工资水平甚至低于1200年!折中一点儿的说法是,英格兰从中世纪到启蒙运动时期的实际工资水平几乎原地踏步。 我们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商业经济即使在其巅峰时期(1500~1800年)所取得的经济知识的增长也少得令人吃惊。随着人口总量在18世纪快速增长并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段进一步加速,人口数量每年都屡创新高,我们有理由推测,土地面积的有限肯定会限制生产率的提高,抑制经济知识增长的表现。可是,尽管英国的人口快速增加,其经济结构却越来越偏重制造业、贸易和其他服务行业,这些活动所需的土地远远少于农业,因此人口增加对工资水平和人均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小。人口增加会阻止或严重制约生产率和工资提高、遮蔽经济知识增加的影响的说法并没有说服力。应该还有其他因素在制约工资水平和人均产出的增长。各国在商业经济时代出现了非常相似的经济发展状况,也提供了一个线索,让我们分析哪些因素发挥了推动作用、哪些没有。我们今天知道,商业经济时代有11个国家(或后来成为国家的地区)在人均产出和工资水平上属于同一级别,包括奥地利、英国、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挪威、瑞典和瑞士。(即使在13世纪和14世纪早期,英国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落后于欧洲大陆。)到1800年,美国也加入了这个群体。我们可以认为,这些国家大致上是在按同样的节奏前进,只不过有各自的步伐:各国都在相同的趋势线附近有独特的波动,如意大利在1500年领先、荷兰在1600年到19世纪早期领跑。这个事实表明,普遍的平缓进步趋势是商业发展的结果,是全球性的因素,至少对这个群体的国家来说有普遍影响,而非各国特有的因素在起作用。在那些时代生活的人应该能预见到,一旦商业文明扩展到最大限度,虽然全球化程度被提高到新的水平,但各国经济还是会重返过去的惯例。但结果表明,商业经济时代并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最终阶段,至少对发达国家来说是这样。在某些商业社会,在继续开拓国内外贸易的同时,经济发展将很快开启一个全新的篇章。对当时来说非常特殊的事情将发生,继而改变整个世界。 经济知识爆炸式增长的标志那些在1500~1800年(有些甚至从1200年起)没有显著改变的指标,在随后短短数十年内出现了惊人的变化。19世纪20~70年代,英国、美国、法国和德意志相继打破传统路径,这些国家的人均产出和实际工资水平的轨迹在世界历史上显著提高。 根据现在的测算,英国的人均产出是从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时)开始持续提高,而且再也没有出现反复,尤其是在19世纪30~60年代显著提升。美国的人均产出于1820年前后开始进入持续增长期。法国和比利时是在19世纪30年代开始螺旋式上升,德意志和普鲁士则是在随后的50年代。这种不寻常的进步与第一位发现它的学者不可磨灭地联系在一起,即美国经济史学家沃尔特-W-罗斯托(Walt W. Rostow),他把这种现象称为“起飞”——进入持续经济增长的轨道。 平均实际工资水平也随之普遍提高。在英国,保留至今的数据显示手工艺者的日工资在1820年前后开始持续提高,就在人均产出起飞后不久。在美国,工资水平在19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起飞。生产率提升的其他国家也都出现了实际工资水平的提高,本书第二章还将对此进行量化分析。工资水平的起飞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出生于波兰的德国经济史学家于尔根-库钦斯基(Jürgen Kuczynski)发现的,他是位马克思主义者,在经济转型中看到的只有“劳动条件的恶化”与“日益加重的苦难”。然而他所找到的数据即使经过他本人的修正,也表明他所研究的所有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和德意志)的实际工资水平到19世纪中期都进入了起飞阶段。 这些国家逐一产生带动作用。随着四个领头国家的人均产出和工资水平加速提升,发展群体中的其他国家仅仅通过保持与领先国家的贸易、加速利用差距带来的机会,就能提高自身的增长速度,简单地说,就像尾随巨鲸的鱼群一样,借助领航者的水流前进。现代经济学历史上这两位伽利略式的人物(库钦斯基和罗斯托)首先发现的起飞现象准确无误地指出西方国家的超常发展始于19世纪。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当然会追问,出现这一前所未有的现象的根源何在?经济学家通常是首先求助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 许多传统派别的学者认为,原因是在19世纪的农场和工厂中资本存量(厂房设备)急剧增加。但是,资本形成难以解释(哪怕是部分解释)美国的人均产出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的增加。事实上,只有1/7的产出增长归功于资本和土地投入的增加。18世纪的资本增加可能足以解释生产率在当时断断续续的、有限的提高,但19世纪的资本积累虽然加快,却不足以推动生产率和工资的巨大增长。由于收益递减,仅靠资本的持续增加根本不能支持人均产出和实际工资水平的持续提高。 由于这一困难,其他一些传统派经济学家认为答案在于规模经济:随着劳动力分工的多样化和资本的积累,人均产出(和资本平均产出)将提高。可是,美国和英国在1820~1913年的生产率的增幅接近之前的3倍,很难归结为劳动力和资本扩张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而且假如这种扩张能在当时创造奇迹,那么17世纪40年代到18世纪90年代为什么没出现类似的增长?为什么实际上没产生任何效果?此外,如果规模经济能如此显著地提升生产率和工资水平,为何没能在意大利和西班牙产生类似的影响,反而是这些国家的过剩人口移民到南北美洲去寻求更好的经济发展机遇?进入20世纪后,这些已经起飞的经济体要获得新的规模经济效应必然更困难,支持新的规模经济的劳动力增长和相应的资本增长减速了,但人均产出和工资水平却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段依然保持增长,直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尽管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但生产率在1925~1950年增长极快,在1950~1975年又再次增长。) 其他传统派经济学家认为,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段,各国内部和国家之间的贸易持续扩张,人们摆脱了自给自足的状态,新的运河与铁路把各个市场联系起来,这才是增长的源泉。市场的扩大当然增加了经济知识(生产什么与如何生产),对起飞国家和其他国家都是如此。但我们已讨论过,既然从中世纪的威尼斯和布鲁基到18世纪的格拉斯哥和伦敦,所有的商业文明和贸易都未能促进人均产出和工资水平的显著提升,那就很难相信19世纪的国内外贸易扩张能那样迅猛地提升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而且,即使国内外贸易对某些起飞国家的确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它们却很难支撑产出和工资的看似无限的持续增长。全球化进程一旦全部完成,对外贸易作为增长的发动机就会失效。 虽然在人类社会似乎没有什么是绝对可靠的,但我们有理由认为,只有经济知识(有关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的知识)的增加才足以支撑起飞国家的整体生产率和实际工资水平的急剧提升。正如戴尔德丽-麦克洛斯基(Deirdre McCloskey)所言,“起主导作用的是才智,而非节欲”,我们还可以补充说是才智而非贸易促进增长。随着时代的进步,强调知识增长以及假定知识总是在增长的现代主义观点逐渐压倒了强调资本、规模经济和国内外贸易的传统观点。不过,这些知识来自哪里?究竟是哪些人的才智在发挥作用? 寻找经济知识的源泉大多数在罗斯托之后研究起飞现象的历史学家,从哲学层面都不怀疑人的头脑能产生新观念和新知识能产生作用的可能性。进一步说,如果对社会有重要影响的未来知识不是预先注定、不可避免的,那么社会的未来也具有不确定性。正如卡尔-波普尔在1957年的著作中所述,不确定的未来是无法预测的。那本书的主题是反对历史决定论——其含义是未来是由历史条件预先注定的。 然而,即使这些不赞成历史决定论的历史学家,他们的经济观(包括对19世纪的经济和起飞经济的看法)也是基于18世纪的概念,即斯密、马尔萨斯和大卫-李嘉图所传承的理论。在那种古典学说中,“市场经济”总是处于均衡状态,处于均衡状态的经济包含所有可能用于市场运转的知识,如果世界上发现了一些新知识,市场经济会立刻将其投入应用。按照这种观点,一个国家经济内部不存在发现空间,不存在我们所说的自主创新、增进本土经济知识的余地,因为整个经济已经包容了所有可能的知识。一个国家只有转向经济体系之外的国内外的政府机构(立法机构或王室)或私人性质的非营利组织,从它们的创意和发现中寻求新的经济知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19世纪出现的生产率和工资水平的持续增长是某些新的外部因素(而非经济生活内部的力量)在发挥作用。 这种经济史观在最后一代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的著作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他们认为,一个国家的所有物质进步都由科技力量推动:来自经济活动之外的“科学家和航海家”的伟大发现。如果没有这些神一样的人物,就不会有任何物质进步或值得惊叹的成就。当时还不满30岁的杰出的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给这个学派的模型加了一个新元素:需有企业家把新的科技知识可以支持的新工艺和新产品开发出来。熊彼特在1911年首次出版于奥地利的影响深远的著作中,对历史学派的经典理论进行了阐述,其基本含义如下:经济活动中可知的内容都是已知的,因此在经济生活内部不可能存在原创性,只有经济活动之外的发现才能使新工艺或新产品的开发成为可能。创新的可能性被打开后很快会流传出来,但创新的真正实现或应用却需要有足够意愿和能力的企业家完成必要的工作:筹集资本、组织新兴企业、开发潜在的新产品。简而言之,把事情做成。这一过程可能十分艰苦,但是与对旧产品的市场预测一样,企业家可以预估新产品取得商业成功的概率(实现“创新”的概率)。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就不会误判。一位企业家决定接受某个项目,一位资深银行家决定支持某个项目,这种决策预先注定是正确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尽管事后遇到的厄运可能招致损失,好运会带来意外之财。 就这样,熊彼特提出了一种关于创新的理论,基本未偏离古典经济学。两位各具特色的大师——熊彼特以他的科学主义、马克思以他的历史决定论,深刻地影响了历史学家和公众。在整个20世纪,经济学仍未摆脱古典学说的框架。 但这种理论模式的困境很快显现。以德国学派的理论为基础的历史学家们意识到,到经济起飞阶段,伟大的航海家已没有新的航路可以发现。历史学家于是只能依靠“科学家”,把经济起飞归功于科学发现的加速推进,特别是1620~1800年的科技革命,其中包括启蒙时代(其定义大致为1675~1800年)。当时的某些科技成就的确堪称不朽传奇:弗朗西斯-培根在1620年的著作《新工具》(Novo Organum)中建立了新逻辑体系,取代亚里士多德的几本逻辑学著作——合称《工具论》;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在1628年对血液循环的精彩分析;安东-列文虎克(Anton Leeuwenhoek)在1675年对微观组织的研究;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力学著作;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Pierre Simon Laplace)在1785年前后的数学成果;欧亨尼奥-埃斯佩霍(Eugenio Espejo)在1795年对病原体的研究。那么来自伦敦、剑桥和其他少数地方的精英科学家得到的这些发现和后续研究是不是导致持续增长的爆炸式经济起飞的真正动力? 这个猜想会面临多方面的质疑。假设启蒙时代以及之后的科技发现具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能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将起飞国家的生产率和实际工资水平提高至接近原来的3倍,并且覆盖大多数产业,而非少数几个,然而,在此之前的科技发现却几乎对生产率没有产生任何作用,这难免令人费解。首先,新的科技发现只是对已有的庞大知识存量的补充,牛顿就坚持认为他和其他科学家都“只是站住巨人的肩上”。其次,新的科技发现在经济领域未必有太多实际应用,科学家的成就往往只是很偶然地能带来新产品和新工艺。还有,大多数创新(例如、时尚、旅游等产业中的创新)与科技没有太多直接关系。创新经常领先于研究,如蒸汽机的发明就先于热力学的构建。历史学家乔尔-莫凯尔(Joel Mokyr)注意到,即使在企业家们本来可以利用某些科学成果时,他们通常也冲在科学前面,依靠预感和实验向前推进。 熊彼特的科学主义理论把19世纪经济知识的增长也归功于科技进步,但如果用另一类型的证据检验,也将面临同样的质疑。所有重要的科技新知识几乎都可以不费代价地从学术刊物上获得,因此被称为“公共品”。那么对不同国家而言,能够获得的科技知识基本上是相同的。如果认为科技知识的进步是起飞国家经济知识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那就很难解释所谓的“大分化”现象:各国的经济知识在1820年还大致相当,但在整个19世纪差距不断扩大。因此,必须加入若干特殊因素,才能解释英国为什么一度领跑,然后是美国持续领先,然后是比利时和法国的进步,以及德国的后期追赶等现象。从科学主义的观点很难解释为何美国能相继超越法国、比利时,最后取代英国的领先地位,因为当时的美国在科技领域处于落后地位,与其他国家的地理距离也十分遥远,最不容易接触新的科技发现。更大的挑战则是如何解释荷兰和意大利的落后,它们的科技很发达,却长期徘徊在现代社会的大门口。(信奉熊彼特主义的历史学家可能会想,这两个国家是否缺乏企业家精神和金融专业知识。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建立在企业家的激情和金融家的精明之上,他本人是不太可能怀疑缺少这些要素的。) 我们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科技进步不可能是经济知识在19世纪爆炸式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有的历史学家把起飞归功于启蒙时代出现的应用科学的发明,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带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技术突破。在英国包括1762年由理查德-阿克莱特(Richard Arkwright)发明的水力纺纱机,17年由兰开夏郡的不起眼的纺织工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James Hargreaves)发明的多锭纺织机,1769年由博尔顿-瓦特公司(Boulton & Watt)对蒸汽机的改进,18世纪80年代由科特-杰利科炼铁厂(Cort & Jellicoe)发明的用生铁冶炼熟铁的工艺,1814年由乔治-斯蒂芬森(George Stephenson)发明的蒸汽机车。在美国,重大技术突破还包括1778年由约翰-菲奇(John Fitch)发明的蒸汽轮船等。不过,历史学家没有理由把注意力只放在这些重大创新上。如果把很多没有记载的细微进步加起来,它们对产出和工资的贡献可能远远超过上述那些重大发明,是不可忽视的天量创新。我们可以理解,研究工业革命的历史学家之所以记录那些重大发明,主要是为了更生动地讲述当时连绵不断的革新浪潮,它们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在英国遍地开花。但我们能否真正把这些发明(实用技术的进步,而不仅是象牙塔中的理论成果)视为科技知识进步的推动力?它们是不是19世纪经济知识爆炸式增长的原始动力? 对这种猜想的一个反驳是,包括那些重大发明在内,几乎所有发明家都不是科班出身的学者,有些人甚至根本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瓦特例外,但他不能代表大多数人)。阿克莱特是假发工人出身的企业家,而非科学家或工程师;哈格里夫斯是兰开夏郡的织布工人,出身低微,似乎很难跟纺织机的发明家挂钩;伟大的斯蒂芬森甚至不识字;保罗-约翰逊曾观察到,大多数发明家都出身贫寒,难以负担受教育的费用,但只要有创造性和聪明才智就足够了: 始于18世纪80年代(当时斯蒂芬森还是个孩子)的工业革命经常被描述为工人阶级的苦难岁月,但实际上对那些一文不名却极具商业头脑和想象力的人来说,那个时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他们走到历史前台的速度之快令人惊讶。毫无疑问,著名发明家身上的这些特征也适用于那些对工艺进行微小改进的、默默无闻的无数小发明家。因此,如果历史学家指着那些伟大发明说“发明家们就好比装满新的科技知识的容器,浇灌了19世纪的经济沃土”,那实在是犯了可悲的错误。此外,科学主义理论无法解释:科技发明的高潮为什么会在19世纪早期兴起,而不是在之前或者之后?为什么这一爆发现象仅发生在少数高收入国家,而非其他国家? 有人可能想说,天才的发明家即使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们的辛勤工作所产生的创新也的确推动了科技知识的增长。然而,就像发明某种新饮料的酒吧服务员无法进一步进行化学研究一样,这些发明家其实并不能创造新的科技知识,因为他们缺乏这方面的专业训练。只有当训练有素的学者成功地弄清楚那些发明的工作原理时,社会的科技知识才会真正增加。好比我们需要内行的音乐学研究者,才能弄清巴赫的清唱曲为何能打动人心。然而,如果某一发明得到后续开发和应用,成为成功的创新,这肯定会带来社会的经济知识的增长,甚至连失败也可以增加社会的经济知识——告诉我们哪些道路是走不通的。 把技术发明视为经济知识的源泉,意味着将增长的原因归结为经济活动之外的因素,这容易产生误导。某些偶然的发现的确能产生影响,但只是因为其发现者正处于恰当的时间和地点。某些因其引发的重大创新而名声大噪的发明其实不是经济进步的主要原因,这些进步不是靠经济体系之外的霹雳偶然诱发,它们需要对市场和顾客的潜在需求有良好的感知。而这些感知都来自创新者在商业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詹姆斯-瓦特可能原本只想成为一名工程师,是他的合作伙伴马修-博尔顿(Matthew Boulton)认识到,需要设计出一种用途广泛的蒸汽机。总之,发明与其背后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并不是什么新东西,而激发、鼓励和支持人们大规模参与发明的那些社会变革才是历史上的新事物,才是经济起飞的深层原因。 重大创新很少能移动经济的大山。英国纺织业在18世纪的卓越创新带来了人均产出的巨大增长,但纺织工业在整体经济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只能给英国经济整体的人均产出带来很有限的增幅。1750~1800年,整个英国的人均产出几乎没有增加。借助同样的推理,经济史学家罗伯特-福格尔(Robert Fogel)提出了令同行大为震惊的猜想:即使没有铁路,美国也能取得同样迅猛的经济发展。工业革命的成果主要是一次性事件,而非系统性或程序性的变革,它们不足以解释英国经济的壮观起飞和后来的追赶国家的现象。莫凯尔曾写道:“经典意义上的工业革命本身不足以启动持续的经济增长。”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无论是激动人心的发现之旅,还是伟大的科学发现及其带动的重大发明,都不可能是西欧和北美的起飞国家在19世纪出现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迅速而持续攀升的原因。经济知识在19世纪的爆炸式增长一定是某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出现的结果:只要这种经济机制能维持有效运转,就可以长期促进自主创新。只有这样的经济组织形态才有助于发挥本土的创造性并完成创新过程,最终将这些国家推入持续而迅猛增长的轨道。如果说存在某种终极“发明”,那就是这种经济组织形态的出现,它依赖内部蕴含的创造性和直觉来不断尝试创新。它们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批现代经济,其巨大的经济活力使它们成为现代史上的奇迹。 物理学研究推断有暗物质和暗能量存在,但我们并不需要借助生产率的数据变化推断经济活力是否存在。在经历过起飞的各个国家,除了前所未有的持续和显然可持续的增长以外,还出现了各种深刻的社会变革:勇于争先的企业家大量出现,最终在数量上超过传统商人;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工艺和产品的改进并进行新的构思,越来越多的参与者的工作体验发生急剧变化。从零售业到纺织业,再到流行音乐产业,社会中更多的人在积极参与新事物的构思、创造、评估和试验,并从经验中不断学习。 通过这种途径,现代经济给社会带来了斯密希望看到的那种“勇武精神”:从大众中脱颖而出并积极迎接挑战。现代经济还给具备不同天赋的普通人带来了一种兴盛的生活:热爱工作、个人成长与自我实现的丰富体验。即使那些才智平平、仅能勉强得到一份工作的人也能获得发挥才智的体验:抓住机遇,解决问题,构思新工艺和新产品。简单地说,是经济活力的火花点亮了现代生活。

塞拉俱乐部的历史

1970年至1971年

波特兰开拓者队成立于1970年,当时波特兰正好是西部大开发的中心地,因此用“开拓者”给球队命名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特征。开拓者队最开始是围绕着两个球员来打造的,分别是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首轮秀,6尺4寸的射手杰夫·佩特里,另一个是在扩军选秀中从巴尔的摩子弹队手中拿下的6尺10寸篮板好手勒罗伊·埃利斯。

波特兰开拓者队球队历史上的第一场比赛是在1970年10月16日对战当时同是NBA新晋球队的克里夫兰骑士队,两支新军的对决以开拓者115-112三分击败对手结束。后卫吉姆·巴内特在第一节9分18秒时投进的一个罚球是开拓者队历史上的第一分。

开拓者队最后在1970-71赛季的成绩仅为29胜53负,不过已经是所有新军中最好的成绩,但开拓者队的胜率为35.4%难以称得上悦目。

1971年至1974年

1971-72赛季,开拓者队只取得惨淡的18胜负战绩。主教练托德在56场比赛后被免职,斯图·因曼成为继任者在余下的26场比赛执教。在这个赛季里,球队还是有几个闪光点的:其中一个就是1971年11月19日对骑士的比赛上队中里克·阿德尔曼送出了17次助攻,这个纪录维持至80年代末才被打破。1972年3月18日,开拓者队以133比86重创纽约尼克斯队。47分的分差在未来的十年都是球队历史上的最大分差纪录。

1972-1973赛季,来自威克森林大学的杰克·麦克洛斯基成为球队的新任主教练,给球队带来尽管缓慢但稳定的提高。该赛季开拓者队有了些微的进步,取得了三场的进步达到21胜61负的战绩。杰夫·佩特里成为了“休斯顿杀手”,在1973年1月20日作客和3月16日主场对战休斯顿火箭队的比赛中都射入破球队纪录的51分。

1973-74赛季,开拓者队最后只取得27胜55负。但是开拓者队开局不错,在10月份的成绩达到5胜4负,这也是球队历史上第一个胜率过50%的月份(开拓者队等了超过一年后才迎来第二个胜率过半的月份)。

1974年至1976年

1974-1975赛季,在新教练兰尼·威尔肯斯的指引和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三届最佳大学球员中锋比尔·沃顿的加盟下,开拓者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战绩提升11场达得38胜44负的成绩。在赛季揭幕战上开拓者队以131-129战胜克里夫兰骑士队,比赛打了四次加时才分出胜负(四次加时也是开拓者队历史上最多加时的比赛)。在1974年11月16日对湖人队的比赛中,后卫拉里·斯蒂尔拿下10次抢断,成为球队的纪录并延续了12年,直到克莱德·德雷克斯勒在1986年才追平这个纪录。然而开拓者队本身的表现却没有那么稳定,不过在收官阶段气势很猛,在三月份拿下了9胜7负和在四月的三战全胜。

1974-1975赛季,开拓者队在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后,在1975-76赛季基本保持了一样的成绩:37胜45负。比尔·沃顿开始展露才华,虽然受到伤病的困扰,但在1975年1月24日,对金州勇士队的比赛上拿下队历史上最高的22个防守篮板,三天后对华盛顿子弹队的比赛上再一次做出20个防守篮板的惊人表现。

1975-76赛季,开拓者队的成绩跌到谷底,没有达到胜负各半。尤其是在芝加哥公牛队带给开拓者队历史上最惨痛的失败,一场队历史上最大的56分分差,最后比分是130-74。威尔肯斯教练赛季末离开球队转投同一赛区的西雅图超音速队。

1976年至1977年

1976-77赛季,杰克·拉姆塞执掌球队帅印的第一年,并带领开拓者队的十年里为自己打造了联盟中最有创造力的主帅之一的名声。同年也是四支前ABA球队并入NBA的一年,丹佛掘金队,纽约篮网队,印第安纳步行者队和圣安东尼奥马刺队相继加入NBA的大家庭。这次联盟的合并不但改变了北美职业篮球联盟的格局,同时由于明星球员的更换门庭令球队的实力发生不少变化。开拓者队在送出杰夫·佩特里和史蒂夫·霍伊斯后,从阿特兰大手中得到了ABA解散选秀的第二号选秀权。随后利用这个选秀权,开拓者队得到了6尺9寸的莫里斯·卢卡斯。还继续调整阵容把希德尼·威克斯卖给了波士顿凯尔特人队。

开拓者队在阵容大幅度改变后,由新人担纲的球队信心倍增并迅速进入角色,在赛季的前半段表现强劲。漫长的赛季也有不顺意的时候,在2月和3月的时候,开拓者队陷入低潮仅拿下10胜16负的战绩。幸运的是在关键时候打醒精神,以一波5连胜结束赛季并昂首挺入季后赛,在常规赛取得不错的49胜33负战绩后,首次打入季后赛的开拓者队一路平川直至登上最后的王座,开拓者队以团队篮球为标志并取得了球队首座NBA总冠军奖杯。

1977年至1981年

1977-78赛季,卫冕冠军波特兰开拓者队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取下58胜仅负24场,是该赛季NBA的最好成绩。在二月份的比赛后球队的战绩甚至高达50胜10负,包括创队史的26场主场连胜。然而开拓者队后劲不足,最后的22场比赛中只取得8胜14负。在季后赛中也未能及时觉醒,在西部半决赛中败给了西雅图超音速队。借1976-77赛季赢得NBA总冠军的威名,几个开拓者的球员赢得了联盟的认可和个人荣誉。其中沃顿收获最大,成为了年度NBA的最有价值球员,他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问鼎这个奖项的波特兰球员,同时也入选了NBA最佳阵容。

1978-79赛季,开拓者队在杰克·拉姆塞教练执教的第三个年头后,已经有了自己的特定的延续整个80年代的模式:球员由虽然不算超级但还不错的角色球员组成,赛季也打得不错能拿到至少40胜,然后在季后赛露一下脸就早早出局。开拓者队在这个赛季拿到45胜37负,比1977-78赛季少胜了13场。队中的比尔·沃顿于脚部应力性骨折缺席了整个1978-1979赛季。

1979-80赛季,开拓者队的表现每况愈下,仅仅取的38场胜,比两年前的58胜赛季少了20场之多。队中的欧文斯以16.4分一场成为球队的得分王,不过16.4分是球队历史上第二低的最佳得分手的得分。球队中最出彩的球员当数用莫里斯·卢卡斯从新泽西篮网队交换而来的卡尔文·奈特。奈特在赛季末为开拓者队上场的25场比赛中平均有20.4分一场。

1980-81赛季,开拓者队在中锋米切尔·汤普森和1979年首轮秀后卫吉姆·帕克森的引领下进入80年代。球队在这个赛季拿下45胜37负,开拓者队正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虽然道路并不平坦。最让开拓者球迷难过的莫过于己于2月13日和丹佛的一场比赛中,开拓者队以143比162大败在掘金手下。这也是球队历史上单场失分最多的比赛。

1981年至1985年

1981-82赛季,开拓者队仅仅取得过半的成绩,拿到42胜40负,可惜与季后赛擦身而过,连续5年进入季后赛的纪录也划上句号。汤普森是球队的球星,每场上阵39.6分钟成为球队的新纪录,每场拿下20.8分和11.7个篮板也是球队中最高。卡尔文·奈特逐渐成长为可靠的球员,以57.6%的命中率成为球队投篮命中率最高的球员。

1982-83赛季,开拓者队更进一步把战绩提升到46胜36负并最后打进西部半决赛。球队在赛季中的最佳表现出现在1982年11月21日,开拓者队以129比79分大胜克里夫兰骑士队,50分的分差是球队历史上最大的一场胜仗。

在1983年的选秀会上,开拓者队以第一轮第14分挑选了来自休斯顿大学的“滑翔机”克莱德·德雷克斯勒。1983-84赛季,开拓者队的48胜34负成绩是球队自1974年以来最好的成绩。1983年11月22日,再次刷新了球队的单场得分纪录,拿下156分战胜丹佛掘金,分差达到了40分。而开拓者队的球迷一如既往地支持开拓者。截止年3月3日开拓者的主场已经连续300场爆满。开拓者队还打进了年的NBA季后赛,不过在首轮对菲尼克斯太阳队的五场比赛后败下阵来。

-85赛季,开拓者队艰难地保持胜率过半的成绩,最后拿到42胜40负。虽然球队的表现中规中矩,开始招揽合适的球员为以后积累资本。在赛季开始前,开拓者队管理层做了一桩一开始让球迷们目瞪口呆的交易。开拓者用卡尔文·奈特、韦恩·库珀、拉斐特·列弗和一个首轮选秀权换来了6尺8寸的神枪手基基·范德维奇。范德维奇在开拓者的前三个赛季都是队中的得分王,到开拓者队的第一个赛季就拿下22.4分一场带领球队。同时也创下了89.6%的罚球命中率纪录。德雷克斯勒不单单是一个得分手,还是球队在-85赛季的进攻篮板王(217个)和抢断王(177次)。

1985年至1989年

1985-86赛季,教练杰克·拉姆塞率领的开拓者队在常规赛的的成绩40胜42负,这也是球队自1980年以来胜率首次低于50%。在开拓者队做了10年主教练后,在赛季结束后杰克·拉姆塞结束了自己在开拓者的执教生涯,拉姆塞为开拓者队总共赢下了453场比赛。但队中不乏精彩镜头:1986年1月10日对密尔沃基的比赛中,德雷克斯勒抢断10次追平了拉里·斯蒂尔在1974年的球队纪录。1986年2月1日,在对快船的比赛拿下156分追平在1983年对丹佛的比赛中创造的队史单场得分纪录。

1986-87赛季,迈克·舒勒接任开拓者主教练并带领球队打出了不错的成绩49胜33负。迈克·舒勒在赛季后也被选为了年度最佳教练。虽然开拓者的阵容不算尽善尽美,不过球队的火力惊人。每场能轰下球队历史上最高和当时全联盟最高的117.9分一场。奇奇·范德维奇和克莱德·德雷克斯勒是球队中火力最猛的两个球员,范德维奇场均26.9分是队中最高。不过开拓者进入季后赛后在首轮比赛中1-3不敌休斯顿火箭队。

1987-88赛季,开拓者队在不断成长的克莱德·德雷克斯勒和特里·波特的带领下取得53胜29负的战绩。但开拓者队连续第三年在季后赛第一轮止步,1-3负于犹他爵士队。队中球星德雷克斯勒的这个赛季的总分为2185分,是球队的新纪录,平均每场27分也是球队最高。

1988-89赛季开始前,拉里·韦恩伯格宣布把开拓者队出售给西雅图的计算机巨子、微软的创立人之一保罗·阿伦。而开拓者队在1988-1989赛季最后只能抱着39胜43负的战绩,不过队中的德雷克斯勒创造另一项球队纪录,场均拿下27.2分,同时还创下了球队的抢断纪录,平均每场有2.73次抢断。

1989年至1994年

1989-1990赛季里,开拓者队打出59胜23负的成绩,还在西部季后赛上分别战胜达拉斯小牛队、圣安东尼奥马刺队和菲尼克斯太阳队然后跻身总决赛,但开拓者队最后在总决赛以1-4上败给活塞队。在休赛期,福拉多·彼得洛维奇离开波特兰加盟新泽西篮网队,为了弥补皮特洛维奇离去后损失的外线火力,开拓者队签下了在80年代协助波士顿赢得三次总冠军的自由球员,后卫丹尼·安吉。

1990-91赛季,开拓者打出了球队历史上最佳和当年联盟最好的63胜19负,还结束湖人队在太平洋区长达9年的统治地位并赢得了季后赛的主场优势。在季后赛的前两轮轻取对手,但在西部决赛中以2-4不敌湖人队。

1991-92赛季,开拓者队连续两年成为太平洋区王者。球队扫平所有西部对手后在总决赛面对联盟新贵的芝加哥公牛队,开拓者队最终于2-4在总决赛中败北。在整个季后赛中,开拓者队过分依赖运动能力和球员的即兴而不是从最基本做起让球队尝尽苦头,在总决赛的第6场开拓者队在第四节领先15分的大好形势下被公牛队翻盘成功。球队在这个赛季的闪光点是克利福德·罗宾逊的出色发挥,他替补出场内的耀眼防守能力让全联盟侧目,还赢得当年度的最佳第六人奖项。

1992-1993赛季,开拓者队的老板保罗·阿伦决定为开拓者队修建一个新主场——玫瑰花园球场以取替日渐残旧和拥挤的纪念体育馆。此外的开拓者队中发生性丑闻:在一次球队作客犹他时,队中的几个球员在盐湖城参加派对和几个当地的未成年少女在派对上发生了性关系。最开始的时候基于调查考虑,牵涉入丑闻的球员的身份没有对外公布。

1993-1994赛季,开拓者队的成绩不进反退。特里·波特由于受伤不得不把正选的位置让给罗德·斯特里克兰。中锋凯文·达克沃斯在休赛期被交易到华盛顿子弹队换来哈维·格兰特。为了弥补达克沃斯留下的内线空虚,球队签下了中锋克里斯·杜德利(这次签约激怒了NBA总裁大卫·斯特恩,因为斯特恩觉得开拓者在钻联盟工资帽制度的空子,开拓者最终在仲裁中取胜)。开拓者最终在常规赛取得49胜33负,但在季后赛第一轮被最后的冠箭队淘汰。

1994年至2001年

1994-1995赛季,外号“交易家”的鲍勃·惠特希特担任开拓者队总经理的第一年,同时这个赛季也是开拓者队90年代初称霸一时的阵容中仅剩的两个球员的绝唱,德雷克斯勒在赛季中被交易到休斯顿火箭换来奥蒂斯·索普和一个选秀权。此外前锋巴克·威廉姆斯在赛季结束后宣布退休。1994-1995赛季也是开拓者队使用多年的主场馆纪念球馆服务的最后一年。1994-1995赛季的开拓者队是一支防守中上但进攻乏力的球队,常规赛打出44胜38负的成绩,不过在季后赛的第一轮被菲尼克斯太阳队4场直落横扫。

1995-96赛季,开拓者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常规赛中赢下49场比赛,但可惜的是季后赛的结果依旧,开拓者队重蹈了第一轮出局的覆辙,这次是败在湖人队的手上。主教练卡莱西莫随后被解雇,迈克·邓利维成为开拓者队的新任主帅。

1997-1998赛季,开拓者队除了主帅迈克·邓利维外,还有两张重要的新面孔:以自由人加盟的前锋布莱恩·格兰特;季中从多伦多交易换来的控球后卫达蒙·斯塔德迈尔。尤其“太空飞鼠”(Mighty Mouse,斯塔德迈尔的外号)成为自从克莱德·德雷克斯勒离开后开拓者队一直寻找的灵魂球员,但球队再次在季后赛被冤家湖人队淘汰。

1998-99赛季,开拓者队在这个缩水赛季以西部第二的35胜15负战绩完成常规赛,球队也终于突破了季后赛的第一轮,先后淘汰太阳队和爵士队,不过在西部决赛中败在最终冠军马刺队的手下。在1999年的夏天,开拓者队首先是把坏孩子莱德尔被交换到阿特兰大鹰队换来神射手史蒂夫·史密斯。然后用几个球员从火箭队换来了斯科特·皮蓬。

1999-00赛季,由达蒙·斯塔德迈尔,史蒂夫·史密斯,斯科特·皮蓬,拉希德·华莱士和阿维达斯·萨博尼斯组成的开拓者队正选阵容,加上第六人布莱恩·格兰特,在常规赛的战绩仅次于湖人,排名全联盟第二。而且开拓者队连续第二年打进西部决赛,但最终负于洛杉矶湖人队。

2000-01赛季,球队的开局不错,在前60场比赛里赢了42场,胜率达到7成。不过在赛季的最后几周里面球队的表现一落千丈,颓势持续到季后赛。队中肖恩·坎普的赛季由于要接受戒毒治疗早早结束,表现优异的邦奇·威尔斯由于严重受伤不得不提早告别赛季。开拓者队最后在季后赛首轮被湖人3-0横扫出局。

2001年至2004年

2001年的夏天,开拓者队在选秀中,球队挑选了扎克·兰多夫,后来成为球队的正选大前锋。另外球队还签下了自由人后卫的杰夫·麦金尼斯。2001-02赛季,开拓者队最后的结果也2000-01赛季同出一辙,被洛杉矶湖人队在季后赛第一轮直落三场扫地出局。

2002-2003赛季,阿维达斯·萨博尼斯重回开拓者队。可是队中莫里斯·奇克斯和达蒙·斯塔德迈尔的关系跌到了冰点。虽然开拓者队侥幸闯进季后赛,而且在第一轮一度和达拉斯小牛队打到3比3平,但最终开拓者队还是落败。2002-2003赛季结束后,皮蓬和萨博尼斯都以自由球员身份离开开拓者队。更标志性的是总经理鲍勃·惠特希特在2003年5月7日辞去职务,声称要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开拓者老板保罗·阿伦拥有的另外一支职业美式橄榄球队西雅图海鹰队上。不过惠特希特受到很多球迷和媒体的批评,觉得正是在惠特希特手下球队连年在季后赛早早出局。更致命的是惠特希特引入的球员在场下麻烦不断,人们取笑开拓者队为“监狱开拓者队”。

2003-04赛季,史蒂夫·帕特森和约翰·纳什上任后马上开始重整球队的形象,整理并向外公布了所有开拓者队成员必须遵守的25条保证。在2003-04赛季开始后不久,邦奇·威尔斯在训练中对奇克斯毫不留情地批评了一大通,随后被球队停赛并很快就被交易到孟菲斯灰熊换来韦斯利·佩尔森和一个一轮选秀权。同时队中的两个问题球员被清除出队。“更衣室毒药”控卫杰夫·麦金尼斯和另外一个开拓者球员鲁本·邦特杰·邦特杰被打包送到克里夫兰换来达柳斯·迈尔斯和现金。而拉希德·华莱士则连同佩尔森被送到亚特兰大老鹰换来前锋沙里夫·阿卜杜尔·拉希姆,中锋西奥·拉特利夫和丹·迪考。虽然这几个交易受到了球迷的欢迎,但对球队内部的化学反应带来了一定的损害。(其中一个例子是华莱士的交易前球队正在连胜,但交易进行后球队的连胜也随之结束)。最后开拓者队在这个赛季以41胜41负结束赛季,自1981年以来第一次缺席季后赛,结束了连续21年进入季后赛的纪录。

2004年至2015年

2004-05赛季,开拓者队在夏天新人选秀第一轮的选择塞巴斯蒂安·特尔菲尔,还在威尔斯交易中和用现金从新泽西篮网中得到的两个第一轮末段的选秀权选择了两个欧洲球员维克托·克里亚帕和谢尔盖·莫尼亚,随后还用一个第二轮选秀权选择韩国中锋河升镇。此外中锋乔尔·普尔兹比拉也以自由球员身份加盟开拓者队。但开拓者队在这个赛季的表现令人失望,常规赛成绩仅为27胜55负,再度无缘季后赛。

2005年的7月,开拓者队宣布内特·麦克米兰就任球队新主教练。还在2005年的NBA选秀中开拓者队抽中第一轮选秀的三号签。在选秀日,开拓者出人意料地用三号签交换了犹他爵士的2005年的6号签和27号签,以及原本属于活塞的2006年的一个有条件选秀权。最终开拓者队用6号签选择马特尔·韦伯斯特;用27号签选择利纳斯·克雷扎,用开拓者自己的35号签选择里基·桑切斯,随后把这两个球员的选秀权打包交换丹佛掘金队用22号签选来的球员加莱特·杰克。但开拓者队在2005-06赛季的成绩依旧低迷,以21胜61负的常规赛成绩三度无缘季后赛。

2009年至2011年,开拓者队在经过了5年未进季后赛后连三年挺进季后赛,但在第一轮分别碰上休斯敦火箭、菲尼克斯太阳以及达拉斯小牛,最终都还是以2-4在第一轮淘汰出局。开拓者队经过了2年未进季后赛后,开拓者队在2013-14赛季重返季后赛,在首轮以4-2的总分击败休斯敦火箭队,但在西部半决赛时被马刺队1-4的总分淘汰出局。

2014-15赛季,开拓者队在2015年3月31日以109-86击败太阳队,西部联盟第5张季后赛门票确定到手 。2015年4月4日,开拓者队客场107比77大胜湖人队,加上雷霆队92比100输给灰熊队,开拓者队首次夺得西北赛区冠军 。开拓者队以51胜31败位于西部联盟排名第四,在季后赛首轮碰上孟菲斯灰熊队。但伤兵困扰的开拓者队,最终1-4败北遭到灰熊淘汰出局 。

1892年,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的一群教授帮助约翰·缪尔和代理律师沃伦·奥尔尼模仿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俱乐部创办了一个组织。塞拉俱乐部的创始会员们推选缪尔为会长,他担任这一职务直至1914年去世。[2]俱乐部开始时的目标包括建立冰川和瑞尼尔山国家公园、说服加利福尼亚州的立法机构把约塞米蒂山谷交付给联邦政府,以及挽救加利福尼亚的加州红木。缪尔在1903年陪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游览约塞米蒂,两年后加利福尼亚州议会就将约塞米蒂山谷和蝴蝶巨杉林转让给了联邦政府。塞拉俱乐部在建立国家的第二个国家公园(继1872年的黄石之后)上赢得了它的首次游说成功。[3]

在20世纪的头十年,塞拉俱乐部开始卷入了使自然保护主义者与“资源管理”型的资源保护主义者之间产生分歧的著名的赫奇赫奇争论之中。旧金山市多年以来面临的问题是,一家私营水公司提供着高价而低质的服务。市长詹姆斯·D·费兰的行政改革希望建立由市政当局所有的公共水设施,并恢复早些时候申请在赫奇赫奇山谷建水坝的计划。压倒水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它没能为扑救随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而来、并摧毁了城市的大部分的大火提供足够的水。公用事业进步论的支持者、当时对国家公园拥有管辖权的美国林业局的局长吉福德·平肖支持赫奇赫奇大坝。缪尔恳求他的朋友罗斯福总统,总统不想让自己表态反对受旧金山人欢迎的水坝(1908年的一次全民公投进一步证实,有七对一的多数欢迎水坝和市政水)。缪尔和代理人威廉·寇比发起一场反对水坝的全国行动,吸引了许多东部的自然保护主义者来支持。随着1912年支持旧金山的伍德罗·威尔逊的当选,水坝支持者在白宫里有了个朋友。在赫奇赫奇建坝的议案于1913年被国会批准,而塞拉俱乐部则输掉了它的第一场重要战役。作为对此的反击,俱乐部于1916年支持建立国家公园管理局,使国家公园脱离了林业局的监管。来自芝加哥的一名俱乐部会员、赫奇赫奇水坝的反对者斯蒂芬·马瑟成为了国家公园管理局的第一任主管。[4]

在20世纪20和30年代,塞拉俱乐部对其会员来说就象一个社交休闲的协会,它开展远足、改善道路,还有在山脉里建茅舍小屋的活动。保护运动包括:为扩大红杉国家公园(于1926年实现)而付出的若干年的努力和为保护并维持国王峡谷国家公园(建于1940年)所做的三十多年的工作。历史学家Stephen Fox指出,“在20世纪30年代,三千名会员中的大部分是中年的共和党员。”[5]

罗斯福新政使许多资源保护主义者成了民主党人,而许多民主党人则加入了资源保护主义者的队伍。律师理查德·伦纳德(Richard Leonard)、自然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和大卫·布罗尔领导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使塞拉俱乐部获得转机的青年土耳其党人的一代。布罗尔1933年在山脉的小径中遇到安塞尔·亚当斯的时候是21岁。那一年亚当斯随后就做了布罗尔在俱乐部的会员资格保证人,接着他又被委任进入《塞拉俱乐部通讯》(Sierra Club Bulletin)的编辑委员会。布罗尔战后回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工作,于1946年开始主编《塞拉俱乐部通讯》。[6]

1950年塞拉俱乐部有约7,000名会员,多数在西岸上。当年大西洋分会成为第一个在加利福尼亚州以外建立的的分会。一个活跃的志愿者理事会在为数不多的办事员的协助下管理着该组织。布罗尔于1952年被指派为第一任执行理事,而俱乐部则开始赶上那些主要的保护组织,其中有奥杜邦学会、国家野生生物联合会、荒野协会,以及艾萨克·沃尔顿联盟,它们长久以来都有着专业的工作人员。[7]

塞拉俱乐部在反对犹他州恐龙国家保护区中的回声谷公园水坝的战役中赢得了自己全国性的声誉,建水坝一事是由垦务局于1950年宣布的。布罗尔汇集了其他保护团体的支持,领导了这场斗争。布罗尔在出版业的背景证明是决定性的;在出版商Alfred Knopf的帮助下,《这是恐龙》(This Is Dinosaur)被迅速付印。自然保护主义者唤起人们对赫奇赫奇水坝的恐惧,有效地游说国会如1955年所批准的那样把回声谷公园水坝从科罗拉多河工程项目中删除。对塞拉俱乐部在回声谷公园水坝之捷中作用的认可使会员人数从1956年的10,000增加到1960年的15,000。[8]

塞拉俱乐部现在是真正的一个全国性自然保护组织,而资源保护主义者们则对荒野计划采取了攻势。在使荒野法于19年得以被通过的运动中,俱乐部与荒野协会于1949年协力发起的两年一届的荒野会议(Biennial Wilderness Conferences)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9],布罗尔推出了“展示计划”(Exhibit Format)丛书,包含1960年的《这是美国的土地》(This Is the American Earth)、两年后的《世界存乎野性》(In Wildness Is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World),其中有艾略特·波特精彩的彩色照片。这些精美的大型多插图书籍把塞拉俱乐部介绍给了广大读者。前四年中售出五万册,至1960年,销售额已超过一千万美元。不久布罗尔每年在“ 展示计划”丛书中出版两本书,但并非都象《In Wildness》那样好。尽管这些书成功地将公众带入了荒野保护和塞拉俱乐部,它们还是使组织在19年后每年大约亏损资金$60,000。财务管理成为布罗尔和他的理事会之间的争议之处。[10]

塞拉俱乐部在20世纪60年代最知名的运动是努力阻止垦务局建造两座将淹没一部分科罗拉多大峡谷的水坝。俱乐部于1966年登在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上的整版广告疾呼,“这次他们想淹没的是科罗拉多大峡谷,”并问道,“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淹没西斯廷教堂,好让游客亲近穹顶呢?”广告引发了针对国会的抗议风暴,并引起国内税务署宣布它在调查期间暂停塞拉俱乐部的501(c)(3)身分。理事会为了资助和捐赠教育和其他非游说活动,在1960年就成立了一个(c)(3)组织塞拉俱乐部基金会以防万一。[11]即便如此,对俱乐部的捐助还是明显减少,这加大了它的年度经营赤字。然而,面对国内税务署发起的攻击,会员人数却急剧增加,从1965年的30,000上升到1967年的57,000和1969年的75,000。

尽管俱乐部成功地阻挠了科罗拉多大峡谷水坝计划,并经受住了从501(c)(3)到501(c)(4)身分的转变,布罗尔和理事会之间在财务问题上的关系还是更趋紧张。俱乐部的年度赤字从1967年和1968年的$100,000上涨到1969年的约$200,000。出现的另一矛盾是关于俱乐部对太平洋瓦电公司(PG&E)要在圣路易斯-奥比斯保附近的迪亚布洛峡谷建造的核能发电厂的政策。20世纪60年代早期,虽然俱乐部在阻止PG&E于加利福尼亚州菩提伽湾建核能发电厂的打算中发挥了主要的作用,但那个判例是建立在当地环境影响和来自附近圣安德烈亚斯断层的地震威胁的基础上的,并非出于对核能本身的反对。新的选址从环境敏感的尼波莫沙丘(Nipomo Dunes)移动到了迪亚布洛峡谷,作为交换,理事会投票支持PG&E的发电厂方案。1967年的一次会员投票复决赞成理事会的决定。可是,布罗尔得到的结论是,任何地方的核能都是错误的,他还表达了他与俱乐部官方政策相反的、反对那个发电厂的意见。支持和反对布罗尔的派别分化,年度选举就反映了这一冲突。布罗尔的支持者们在1968年赢得多数席位,但在1969年四月的选举中,反对布罗尔的候选人赢得了所有的五个公开席位。他在理事会中最亲近的两个朋友安塞尔·亚当斯和会长理查德·伦纳德领导了反对布罗尔的派别,指责他在财务上的草率和不服从,并要求剥夺他的执行理事职务。理事会以十票对五票接受了布罗尔的辞呈。[12]最终,布罗尔与塞拉俱乐部和解,于1983年到1988年的任期入选理事会,1995年到2000年又再次入选。

布罗尔于1961年雇用的俱乐部第一位西北地区代表迈克尔·麦克洛斯基(Michael McCloskey)在1969年成为俱乐部的第二任执行理事。作为一个留心细节的管理人员,麦克洛斯基在1965年设立了俱乐部的自然保护部 (conservation department),还领导了挽救科罗拉多大峡谷和建立红木国家公园与北喀斯喀特国家公园的运动。20世纪70年代,麦克洛斯基领导了俱乐部的立法行动——保护阿拉斯加州的土地和东部荒野地区,和支持有关环境的新议程:1976年的有毒物质控制法、空气洁净法修正案,以及1977年在吉米·卡特总统任内通过的露天采矿控制和恢复法案。年,塞拉俱乐部进行其首次总统选举背书,支持沃尔特·蒙代尔取代罗纳德·里根的失败的竞选活动。16年半(与布罗尔领导该组织的时间一样长)以后的1985年麦克洛斯基辞去执行理事职务并获得会长头衔,成为俱乐部的高级战略师,把他的时间更多地投入于保护政策,而不是预算的编制与管理。[13]在道格拉斯·惠勒(Douglas Wheeler)插曲式的两年以后(他的共和党员身分使自由派会员颇为难),俱乐部雇用了加州滨海委员会前领袖迈克尔·菲希尔(Michael Fisher),他从1987年担任执行理事直至1992年。俱乐部以前的立法理事(legislative director)卡尔·波普于1992年被任命为执行理事。

2005年9月,塞拉俱乐部在旧金山举行了第一届最高会议(Sierra Summit)。来自全国各地、由他们的分会和小组选出的近1,000名志愿者就是代表;一些非代表的会员也列席参加。其中包括研讨会(关于当前的环境问题和关于使行动更有效的方法)和展示陈述。客座演讲者中知名的有阿尔·戈尔(Al Gore)、比尔·马哈尔(Bill Maher)、小罗伯特·弗朗西斯·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 Jr.)和亚利安纳·赫芬顿(Arianna Huffington)。

2008年,塞拉俱乐部支持参议员贝拉克·参选总统,引证了“他坚定支持洁净空气、湿地保护和清洁能源的记录。”[14]

过去和现在的著名理事

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理事会,1934–1971[18]

大卫·罗斯·布罗尔(David Ross Brower),第一个执行理事,1952–1969;理事会,三届任期,几十年

艾丽逊·钦(Allison Chin),会长,2008-

罗伯特·柯克斯(Robert Cox),会长,1994-1996,2000-2001,2007

利兰·柯蒂斯(Leland Curtis)

迈克尔·K·多塞(Michael K. Dorsey)

吉姆·多尔蒂(Jim Dougherty)[19]

威廉·O·道格拉斯(William O. Douglas)

安妮·豪兰·厄尔里奇(Anne Howland Ehrlich)

弗朗西斯·派勒博特·法克尔(Francis Peloubet Farquhar),会长,1933–1935和1948–1949

戴维·佛曼(Dave Foreman)

奥利里亚·霍伍德(Aurelia Harwood),理事会,1921–1928;第一位女会长,1927–1928[20]

大卫·卡普弗(David Karpf)

道格·拉弗利特(Doug LaFollette)

约瑟夫·莱肯特(Joseph LeConte),理事,1892–1898

约瑟夫·尼斯比特·莱肯特(Joseph Nisbet LeConte),会长,1915–1917;理事会1898–1940

马丁·里顿(Martin Litton)

邓肯·麦克杜菲(Duncan McDuffie)

萨姆·梅里尔(Sam Merrill),理事会,1936–1937

约翰·缪尔(John Muir),会长,1892–1914

简·奥康内尔(Jan O'Connell)

卡尔·波普(Carl Pope),执行理事,1992至今

艾略特·波特(Eliot Porter)

杉杰伊·Ranchod(Sanjay Ranchod)

贝斯特·鲁宾逊(Bestor Robinson),会长,1946–1948

威廉·E·斯里(William E. Siri)

华莱士·施第格纳(Wallace Stegner)

克莱尔·斯普拉格·塔潘(Clair Sprague Tappaan),会长,1922–1924;理事会,1912–1932

玛里琳·沃尔(Marilyn Wall),理事会2006至今

保罗·沃森(Paul Watson),理事会,2003–2006

埃德加·魏波恩(Edgar Wayburn),会长,五届任期,20世纪60年代

亚当·魏巴赫(Adam Werbach),会长,1996

伯尼·扎里哈(Bernie Zaleha),理事会,2003至今

文章标签: # 开拓者队 # 经济 # 赛季